医疗事故鉴定中如何鉴定“过失”
时间:2023-12-09 浏览:2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医疗事件可分为医疗事故、医疗意外与医疗过失,那医疗事故鉴定中会如何鉴定过失呢?
医疗事故鉴定中如何鉴定“过失”
现行医疗事故法规的定义
根据国务院于1987年6月29日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二条,医疗事故被定义为在诊疗护理工作中,由于医务人员的诊疗护理过失直接导致病员死亡、残废或组织器官操作导致功能障碍。因此,医疗事故的构成要素是医务人员的诊疗护理过失与导致的损害结果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或诊疗过失作为主要原因引发损害结果。
因果关系理论的应用
我国学者通常应用马克思哲学的因果关系理论来分析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是一种内在的、客观的、必然的联系。在医疗事故鉴定中,我们需要确定医务人员的诊疗护理过失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 区分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当导致结果发生的原因不止一个时,我们需要区分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而次要原因只是对损害结果的发生起到次要作用。2. 区别原因与条件:原因是必然引起结果发生的因素,而条件则不是必然引起结果发生的因素,而是使原因能够存在的情况。条件只为结果的发生提供可能性,而原因则为结果的发生提供现实性。
医疗事故构成要件中的“过失”
只有那些“为结果提供现实性”且“必然引起结果发生”的诊疗护理过失,即成为“原因”或“主要原因”的过失,才能构成医疗事故的“过失”要件。因此,卫生部在《关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若干问题的说明》中明确指出:“病人死亡、残疾或功能障碍与疾病本身的自然转归常有密切关联。有时因疾病重笃、复杂或已处晚期,而责任者的过失行为只是处于非决定性的地位,甚至是处于偶合地位,这些都要作具体分析。”因此,即使通过尸检、病理诊断等客观手段证明医方在涉诉病员的诊疗护理过程中存在过失,也不一定被认定为医疗事故。对于医疗纠纷中的“误诊”、“误治”、“漏诊”、“漏治”,必须先确定其是否构成过失,然后再判断与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才能确定是否构成医疗事故。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医院责任案件宣判:病历丢失导致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无法进行
胡*斌因工伤导致的医疗事故案件。胡*斌在一家三甲医院接受手术后出现左肾萎缩问题,因医院丢失病历导致无法鉴定工伤致残等级。法院依据卫生部的相关规定,判定医院承担医疗事故责任,赔偿胡*斌共计80263元。胡*斌对伤残等级鉴定提出上诉,认为赔偿金额应更高。
-
一般情况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时效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时效以及相关的程序和规定。当事人需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身体健康受损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医疗事故鉴定申请。尸检申请期限固定,患者死亡后应在48小时内进行尸检。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可在收到结论之日起15日内提出再次鉴定申请。
-
医疗纠纷赔偿金额的协商确定
医疗纠纷赔偿金额的协商确定过程。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协商时需考虑医疗事故的等级和损害程度。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书确认赔偿金额。如不愿协商或协商不成,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调解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另外,本文还介绍了申请医疗事故鉴定费用的支付责任
-
医疗事故争议鉴定报告
医疗事故争议鉴定的流程及相关事项。文章中,双方就手术方式和医疗过程存在争议,委托法定鉴定机构进行鉴定。鉴定过程遵循法定程序,包括展示专家名单、执行回避制度等。最终,专家鉴定组在审阅病历和相关材料后,进行了医疗事故争议鉴定。
-
医疗鉴定的时间期限及程序
-
产瘫司法鉴定听证会:维护双方权益的公正平台
-
医疗事故鉴定的层级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