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损害责任是指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未履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所规定的注意义务,导致患者人身损害,并因此产生的民事法律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第54条规定,如果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且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医疗机构应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医疗机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隐匿或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或者伪造、篡改、销毁病历资料中的任何一种情况,患者无需承担举证责任,可以直接认定医疗机构存在过错。
对于医疗产品损害责任的举证,根据产品责任的承担方式,被告承担无过错责任,患者只需证明产品缺陷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无需证明过错。医疗机构或生产者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免责的情况。
侵权法颁布后,将医疗损害定位为过错责任,相应的举证责任也发生了变化。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实施后,对于医疗损害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患者只需证明与医院存在医患合同关系,并在医治过程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需要举证证明是否存在过错和因果关系。如果医疗机构不能提供证据,将承担败诉的风险。
医疗损害鉴定的关键证据是鉴定结论。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患者承担举证责任,都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或医疗损害鉴定。鉴定结论对案件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疗机构可以证明免责的情形包括:
(1) 医务人员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已经尽到合理诊疗义务。
(2) 患者或其近亲属不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
(3) 当时的医疗水平限制了诊疗的可能性。
在第二种情形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也存在过错,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当事人有权对以下内容申请鉴定:
1、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
2、医疗机构是否履行告知义务。
3、医疗机构是否违反诊疗规范进行不必要的检查。
4、医疗过错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5、医疗过错行为在损害结果中的责任程度。
6、人体损伤残疾程度。
7、其他专门性问题。
如果您还有疑惑,本网站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欢迎您进行咨询。
医疗纠纷赔偿不满意的处理方式,包括和解、调解和诉讼三个途径。和解需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协商,注意遵循法律法规;调解可请求卫生行政部门介入,调解结果需双方自愿接受;诉讼前可鉴定医疗事故或医疗过错,举证责任和案由选择有规定,已达成和解或调解协议仍可提起诉讼。
医疗事故赔偿的具体项目和计算方法,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残疾辅助器具费等的赔偿计算方式和标准。文章详细解释了各项费用的计算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如赔偿义务人对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异议需承担举证责任等。此外,文章还涉及了精神损害抚
医患纠纷的处理与解决方式。针对医患纠纷中的医疗事故和一般纠纷,文章提出了及时处理的必要性。在举证责任方面,文章强调了医方需要承担证明责任,并指出关键证据的封存与保护的重要性。同时,针对患者尸体保护和调解申请方面的事项也进行了说明。在确定医疗事故赔偿责
医疗过错的举证责任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侵权责任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侵权法改变了医疗损害责任的构成,只要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就要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