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民事赔偿部分,双方可以协商解决。
当事人可以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卫生局)提出申请,由卫生行政部门帮助调解解决。
当事人可以直接就赔偿数额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如果对卫生行政机关的处理结果不服,也可以提起卫生行政诉讼。
以上三种手段均可采取,但不管哪种方法,都最好先进行医疗事故鉴定。
医疗事故的鉴定是由各地的医学会组织进行的。当事人可以向当地的医学会提出申请。医学会应在45日内组织鉴定并得出鉴定结论。这将成为采取下一步行动的依据。
如果对鉴定结论不服,可以申请上一级鉴定,但不能对鉴定委员会提起诉讼。
向卫生局申请处理和向法院起诉这两种方式不能同时进行。如果有这种情况,按照诉讼阻却行政处理的原则,将直接进入诉讼程序。
医疗事故赔偿额受三个因素影响:
(1)医疗事故等级;
(2)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
(3)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因素在医疗事故鉴定书中会有列出。
在诉讼过程中,遵循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即医院方有责任证明自己的行为符合诊疗护理常规,如果不能证明,则责任在医院方。
医疗纠纷协商解决的相关注意事项。文章介绍了协商的前提条件和合法协商的条件,包括医患双方需有协商意愿和达成一致意见等。同时,文章还指出了无效的协商协议的情况以及双方认定为医疗事故的协商条款。最后,文章介绍了保证协商协议合法有效的途径,如公证和律师见证等
医疗事故的赔偿争议行政调解程序。在医疗事故涉及民事部分时,卫生行政部门应在双方当事人请求下进行调解,遵循自愿原则并依据规定计算赔偿数额。调解过程中涉及手术风险告知书的效力、申请行政调解的条件和程序以及重大医疗事故的上级调解程序。如果调解不成功或一方反
医疗事故后的不同调解方式。首先,自行调解可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书面协议;其次,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可依据法律规定计算赔偿金并达成协议;最后,法院调解具有法律效力和规范性,但程序相对复杂且时间较长。
医疗纠纷调解的公开性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医疗纠纷调解不得公开进行,保护医患双方隐私的保密义务。调解程序包括专家咨询和医疗损害鉴定等。若无法达成一致,当事人可通过诉讼途径解决。赔偿金额根据法律规定确定。同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对举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