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医疗损害责任的前提条件是医患双方之间存在医疗行为。如果医患双方从一开始就没有进行医疗行为,那么就不可能存在医方侵害患方合法权益的事实,患者也不会因医方的行为而遭受损失。在这里并未强调医疗机构存在违法行为,因为根据《侵权责任法》第60条的规定,即便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的行为没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但如果事实上侵害了患者合法的民事权益,只要有过错,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只要医患双方之间存在医疗行为即可。
在医院进行诊疗过程中,即使出现差错,但如果未造成患者人身损害,那么就不构成医疗损害。
判断是否构成医疗损害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患者的人身损害必须是因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过错支配下的行为所造成的。如果是因其他原因造成的,就不能构成医疗事故。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对患者治疗过程中,主观上必须存在过错。这里所说的过错主要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按照其医疗水平及能力应当能够预见和预防损害的发生。如果由于医务人员的主观过失或故意,没有预见或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导致损害的发生。
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项目计算方法。具体涵盖了从医疗费用到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各项赔偿标准。对于残疾生活补助费用,赔偿年限受患者年龄影响,60岁以上患者赔偿年限有限制。其他赔偿项目也各自有明确的计算方法和标准。
泄露隐私的法律责任。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泄露他人隐私可能构成民事侵权、行政责任甚至犯罪。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需对患者的隐私保密,否则需承担侵权责任。《民法典》保护自然人的个人信息,任何组织或个人需依法获取并确保信息安全。因此,在处理视频和他人个人信息时,
医疗事故后的投诉程序及赔偿方式。患者及家属需及时向医疗单位或其主管部门投诉,涉及调查处理和医疗鉴定等程序。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赔偿可通过协商处理、调解处理及民事诉讼等途径进行。投诉方法包括拨打医院医务科电话、县卫生局医政股电话等。
医疗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问题。规定出台后,医疗机构需证明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无因果关系及无过错,但患者仍需举证存在医疗行为和损害结果之外的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另外,医疗事故与一般医疗差错的赔偿范围和标准失衡问题亟待解决,引起对修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