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县有关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决策和部署。
2. 向患者及其家属、医疗机构提供医疗纠纷咨询服务。
3. 负责调解辖区内医疗机构中发生的各类医疗纠纷。
4. 协助处理医疗纠纷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
5. 向医疗机构提出预防医疗纠纷的意见和建议。
6. 及时向司法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建议。
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在工作范围内,严格遵守以下工作原则:
1. 提高化解矛盾量、医疗纠纷调解受理量和提高医疗纠纷调解成功率、时限内调结率和回访满意率。
2. 设立明确的工作部门,对调解工作的接待受理、实施调解和综合保障等环节进行详细分工,确保各项工作环节衔接有序。
3. 建立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明确的工作机制,有效进行绩效考核和监督保障。
在处理医患纠纷时,应遵守以下六项处理原则:
在与患者对话时,医院方应言辞简洁,避免说错话、说脏话、过头话或不合情理的话语。患者可能会利用这些语言漏洞使你更被动,引发不必要的争议。
无论患者的要求是否合理,医院方都应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失控。患者拥有知情权,有权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方式以及资金使用情况。医院方可以运用政策法律来回应患者,以法律为依据保护自身权益。
医院方在处理纠纷时,应避免说过多的话,以免言多语失。要言之凿凿,避免因为一句话影响处理结果。要善于转变被动为主动,从被告变为原告。
有时患者会提及自己的身份或朋友的地位,医院方也可以展示自己的特殊身份、资历和医院的声誉,增强自身话语的权威性。这样做可以使患者重新评估纠纷的成因和程度,起到震慑作用。
医患纠纷的对话就是一场辩论,双方如同在法庭上辩论一样。医院方要保持自信心态,语气要重,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以法律为依据辩倒对方。要使对方感到你无怒自威,攻克他的心理防线。
医院方在与患者对话时,要讲话精练果断,语气平稳,声情并茂,表达哲理明确。要展现成熟、老成的形象,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能力和权威。同时,要留有余地,避免过早表态或激发新的矛盾,遇到困难时应向领导请示。
乡镇卫生院处理医疗纠纷的程序及赔偿标准。首先建议进行调解,包括医患沟通和第三方调解。如调解不成功,则进行司法鉴定,根据结果走法律程序。法律诉讼流程包括向医疗机构投诉、申请处理、医疗事故鉴定等步骤。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和陪护费。
医生不负责任的各种情形及其法律责任。医生的不负责任行为包括擅离职守、拒绝救治危急患者、未经批准开展试验性医疗等。特殊医疗损害如医疗产品及输血损害、医疗过程中产生的其他损害等也有相应的法律责任。患者可向卫生主管部门投诉。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护伤、医疗治病和
医疗事故的分级及其中的一级医疗事故,特别是其构成要件的详细内容。一级医疗事故包括患者死亡或重度残疾的情况,分为甲等和乙等。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责任能力、过失、违法性和因果关系。这些要素在医疗纠纷中至关重要,涉及医患双方的权益。
医患纠纷的法律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全国人大颁布的《民法通则》、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文件。文章还介绍了二元制处理机制的问题,包括混乱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医疗事故鉴定的问题。针对医患纠纷处理的途径,提出了根据条例规定采取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