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应该熟悉并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他们应该加强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质量管理,堵塞漏洞,以有效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医疗质量与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必须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并对影响医疗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控。
病历是疾病诊治经过的原始记录,是进行医学研究的资料,也是判断医务人员是否履行职责的法定证据。它不仅涉及到医学技术问题,还涉及到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赔偿问题。因此,提高病历和医疗文书的质量,并加强管理,对于认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民事法律责任至关重要。
近年来,医疗纠纷投诉中的非医疗因素安全问题占有一定比例。例如,患者在院外出现意外,患者在医院内发生摔伤、烫伤、自杀,精神病人在院内伤人或外逃伤人等。根据国家法律,医院虽然对患者没有监护责任,但仍然应承担监管责任。因此,重视和防止非医疗因素引发的意外情况发生,是对医院管理者提出的新要求。
医疗纠纷是指对于一个医疗后果,医生和患者之间发生了认知上的差别,从而导致纠纷的产生。自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以来,医疗纠纷的数量和性质都呈现出恶化的趋势,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医生被打、被杀的案例也屡见不鲜,患者向医院索赔额也大幅增加,这引起了医疗单位的高度关注。目前,我国医学界尚未形成完整的防范理论。医疗纠纷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患者对自己的权益有了更高的认识,而临床医生的维权意识相对较弱。
由以前的公费医疗变为现在的自费看病,直接与患者的切身利益挂钩。
医生、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的态度对患者的满意度有着重要影响。
医疗技术的高低与医疗纠纷的发生密切相关。
医院的管理能力对医疗纠纷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
患者和家属对医院和医生的期望值过高,一旦达不到期望,就容易引发纠纷。
医生和家属对病情的认知和处理存在差异,可能导致延误治疗。
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任关系遭到严重破坏,容易导致纠纷的发生。
根据《执业医师法》第21条和第22条的规定,医生在执业活动中享有一定的权利和应履行相应的义务。
一起医疗纠纷案件,患者因病情恶化在被告芦溪县大安中心卫生院接受治疗,最终不幸身亡。针对此事件,存在三种争议意见,分别是被告应赔偿、被告不应赔偿但应补偿、以及被告不应承担责任。争议焦点包括是否误诊、抢救时间是否延误、助理医师的资质问题以及家长的责任等。
某医院与患者因医疗纠纷达成的和解协议。双方依据相关法规,在平等、自愿原则下协商解决。协议内容包括赔偿项目及计算方法、赔偿支付方式、终结争议方式等。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并公证之日起生效。
卫生部关于医疗事故鉴定申请期限的批复。在卫医发〔〕第19号未下发前,发生的医疗纠纷,申请期限需按当地规定执行。自1月14日起,申请期限从患者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起计算。
医疗事故的法律程序,包括基本事项、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和再审程序等。患者可以选择提起医疗侵权民事赔偿或医疗技术服务合同纠纷之诉,而医疗机构只能提起医疗技术服务合同纠纷之诉。文中还详述了当事人应提交的材料及证据,以及各个程序中的具体步骤和要点。同时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