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著作权保护的核心。通过法律手段来加强网络著作权保护,一方面,要强化法律意识,完善网络信息的法律体系。既要对现有著作权法等进行修改完善,又要制定新的法律来规范作品网上传输行为;既可以通过对传统著作权保护作出网络视角的解释和延伸,又可以进行互联网作品保护的专门立法。我国出台了《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修改了著作权法,最高人民法院也作出了相应的司法解释,为网络的正常运行和网络作品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执法,提升法律地位,维护法律权威。加强对网络传播和经营活动中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采取审查准人制度,实施跟踪监督,制止侵权行为的发生。同时,要依法规范网络主体的责、权、利,确保涉网各方的利益平衡与作品的合理使用。在网络空间中,作品权利人、网络服务商、传统媒体、网络用户都是网络主体。正如“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一样,有权利的人也容易滥用权利。著作权人要求拥有作品的绝对专有权,而权利的相对性又不能容许它无限扩大。法律在保护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正当的财产权利及其基于这种权利带来的财产性利益的同时,也要“为权利的行使设置边界,为权利人的行为划定篱笆”,调节网络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保证网络作品得到合理使用。
网络作品具有作品的三个构成要件:第一,它具有文学、艺术或科学的内容,是作者人格的延伸,思想和情感的表现;第二,它具有原创性,纯系作者依法独立创造完成;第三,它能够以某种物质形式加以固定和表现,即任何自由上载到因特网的文件必须输人到服务器的硬盘上。这种固定的结果,是能够被人使用互联网主机所阅读与下载(或用软盘拷贝或直接打印到纸张上)的。它不仅具有传统作品的基本特征,也完全符合《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3条对受保护作品所做的解释: “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这种保护也与国际上对网上作品版权保护的潮流相符。报据1996年l2月通过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的规定,网络作品的作者应当享有专有权。
作者的财产权的保护期及相关法律保护问题。公民的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终身及其死亡后的五十年;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作品保护期为作品首次发表后的五十年;电影作品等保护期为作品首次发表之后的五十年,但未发表的作品不再享有保护期。中国政府对私有财产
网络侵权的类型,主要包括侵害人格权、侵害财产利益和侵害知识产权三个方面。网络用户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如盗用姓名、肖像、发表攻击性文章、非法侵入电脑等,都属于侵害人格权。同时,通过网络侵犯财产利益,如窃取网络虚拟财产等也常见。此外,侵犯他人著作权
微信发网络图片是否侵权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网络图片侵权的不同形式。包括网页网站侵权、网络上载和下载侵权、网络转载侵权以及P2P下载侵权等。文章指出,未经权利人许可擅自使用或传播他人作品构成侵权,并侵犯了权利人的著作权和数字化权等。同时,文章还提到了网
网络著作权、网络商标权和网络不正当竞争等相关纠纷的审理指南内容。包括著作权人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举证责任分配、网页“快照”的合理使用、网络实时转播行为的法律规制等网络著作权问题;涉及平台服务商的行为属性与责任判断、“APP应用软件”与计算机软件商品或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