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知识产权法 > 著作权法 > 著作权利用 > 著作权侵权的法律惩罚措施有哪些?

著作权侵权的法律惩罚措施有哪些?

时间:2024-10-01 浏览:2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42848
著作权属于专利权之一,对于注册登记成功的著作权,国家是依法保护的,但这保护就跟专利权一样是有期限的,如超过了相关期限的话,那么著作权就不再有法律效力了。那么,著作权保护期限是多久?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带你了解著作权知识。

著作权保护期限的法律规定

1. 公民身份的作者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公民身份的作者享有著作权的保护期限为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后50年,截止日期为作者死后第50年的12月31日。对于合作作品,保护期限为最后一位作者死后的50年的12月31日。

2. 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作者

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作者享有著作权的保护期限为50年,截止日期为作品首次发表后的第50年的12月31日。然而,如果作品在创作完成后的50年内未发表,著作权法将不再保护该作品。

3. 特殊作品的保护期限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以及摄影作品的保护期限为50年,截止日期为作品首次发表后的第50年的12月31日。同样地,如果这些作品在创作完成后的50年内未发表,著作权法将不再保护。

对于身份不明的作品,其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限为作品首次发表后的50年。身份不明的作品通常指以假名、笔名、化名或未署名发表的作品,难以确定作者身份的情况。如果在50年内确定了作者身份,那么其著作权的保护期限将按照上述规定进行。

其他国家著作权保护期限的补充解释

各国根据本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情况来确定著作权的保护期限。一般来说,早期的著作权立法保护期限较短,而20世纪后的保护期限较长。发展中国家的保护期限通常较短,而发达国家的保护期限较长。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通常享有较长的保护期限,而摄影、实用美术作品、录音录像作品和电影作品的保护期限较短。

根据《伯尔尼公约》的规定,公约成员国对一般作品的财产权保护期限为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后50年。对于电影作品,保护期限为作品公之于众后的50年或作品完成后的50年。对于摄影作品和实用艺术品,保护期限不低于作品完成后的25年。欧盟成员国和美国的版权法规定的著作权保护期限为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后70年。

由于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的性质不同,各国著作权法和国际公约对著作人身权的保护期限的规定也不相同。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强调保护作者的人身权,因此规定人身权的保护期限是无限制的、永久的。而英美法系国家和少数大陆法系国家规定著作人身权的保护期限是有限的,要么延长至作者死亡后一段时间,要么与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限相同。

我国著作权法对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限进行了明确规定。根据著作权法第20条规定,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是无限制的,即永久受法律保护。而发表权则根据著作权法第21条的规定,保护期限与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限相同,即为作者终生及其死后的50年。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伪书侵权案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伪书侵权案。原告指控被告文化艺术出版社冒用其名义制作并出版了一本名为《悬崖边的辩护》的书籍,同时被告图书大厦销售该伪书也构成侵权。被告辩称获得原告同意并由传记作家石X编写该书,不构成侵权。法院追加石X为共同被告,案件待进

  • 音乐许可合同

    音乐许可合同的主要内容。甲方拥有特定音乐作品的全部版权,与乙方(合法资质网络运营方)签署合同,授权其在特定网站以在线播放、下载方式传播该音乐作品,包括音频作品和手机彩铃。合同规定了许可使用方式、性质、期限和区域,并明确乙方不可再授权或分许可他人使用。

  • 著作权中的人身权是否可以转让

    我国《著作权法》中关于人身权的规定,明确指出人身权是不可转让的。人身权与特定个人密切相关,具有专属性和绝对性,不能用金钱衡量。尽管人身权与财产权有联系,但仅仅是财产关系产生的基础,而不是转让的对象。只有著作权的财产权可以进行转移。

  • 设计方案的著作权保护及侵权行为

    设计方案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当他人侵犯你的设计方案著作权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权。著作权侵权是指违反著作权法,侵犯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的行为。著作权侵权的赔偿应遵循全部赔偿、法定标准赔偿、法官斟酌裁量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限制等原则。

  •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 未经授权的翻译是否享有著作权
  • 软件著作权变更申请的材料要求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