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许可是指根据法律规定,使用者可以在特定条件下不经著作权人许可而使用其作品,但必须支付报酬。现行《著作权法》规定了教科书编写出版、报刊转载、录音制作、电台电视台播放等五类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然而,在实践中,著作权人往往无法获得应有的报酬权利保障。为解决这一问题,《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着重调整和完善了法定许可制度,增加了使用者事先备案、及时付酬和指明来源等义务的规定,以确保著作权人能够获得报酬,并增加了行政处罚的规定。
修改草案第六十九条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其中,纯技术服务的网络服务商在提供存储、搜索或链接等单纯网络技术服务时,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利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这一规定符合国际通行规定,即“避风港原则”,即技术中立和过错责任原则。然而,草案也规定了通知与删除义务和明知和应知侵权的责任,以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尽管有人认为这一制度使得著作权人的维权行动受限,但《著作权法》的目的是在现实情况下平衡各方利益。
修改草案第六十条和第七十条规定了著作权集体管理向非会员延伸的情况。根据这一规定,即使权利人没有加入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该组织也可以代表权利人行使权利。使用者只要向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支付报酬,就不必承担赔偿责任。然而,这一规定引起了权利人的质疑,因为通过诉讼获得的赔偿通常会高于集体管理组织的收费标准。草案规定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以代表非会员开展延伸性著作权集体管理业务,但这一规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解决赔偿额和收费标准的统一问题。
剽窃图片是否构成侵犯著作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未经许可剽窃他人图片属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侵权者需承担民事责任。文章还列举了构成侵权的其他行为,并强调了认定抄袭时需要注意与利用思想、客观事实、合理使用和巧合的区别。
集体管理在著作权领域的作用,指出其并非简单的代理关系,而是信托关系,旨在最大化权利人的利益。文章强调了著作权人需要有版权意识,同时介绍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用和法律依据。修改草案旨在解决海量作品授权和权利人无法行使著作权的问题,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
我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条例中关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的民事责任。对于未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的侵权行为,如果未构成犯罪,则应视情况承担民事责任,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等。同时,软件开发者因表达方式有限而开发的与已存在的软件相似的软件,不
网络侵权的类型,主要包括侵害人格权、侵害财产利益和侵害知识产权三个方面。网络用户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如盗用姓名、肖像、发表攻击性文章、非法侵入电脑等,都属于侵害人格权。同时,通过网络侵犯财产利益,如窃取网络虚拟财产等也常见。此外,侵犯他人著作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