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的占有人是指取得利益的人,也就是受益人。占有人有返还义务。
给付不当得利是指受益人接收他人基于给付行为而转移的财产或利益,但由于缺乏给付目的而导致的不当得利。这种缺乏给付目的可以是从一开始就缺乏,也可以是在给付之后不再存在,或者是给付目的未达成。这里的给付目的指的是给付的原因。给付者给予财产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或原因,可能是为了偿还债务,或者是为了产生债权,或者是为了赠与。这个目的或原因成为受益人接收利益的法律依据。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给付目的(原因)不存在或无法实现,那么受益人接收的利益就会因为缺乏法律依据而构成不当得利。
自始欠缺给付目的指的是在给付时就没有给付的原因,典型的情况是非债务清偿以及给付的原因无效或被撤销。非债务清偿是指在没有任何法律债务的情况下进行的清偿行为。例如,甲已经清偿了对乙的债务,但由于疏忽再次进行了清偿,乙所接收的第二次清偿就构成非债务清偿的不当得利。然而,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及相关解释,对于已经过了诉讼时效的债务进行清偿,债权人可以合法保有该清偿利益,不构成不当得利。至于给付原因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在我国未采纳物权变动无因性的立法原则的情况下,是否存在不当得利的返还义务存在分歧。有人主张,在给付原因行为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的情况下,财产所有权并没有转移,因此占有人没有利益可言,受损失的人可以依据所有权返还请求权来收回财产,不成立不当得利请求权。但是,普遍观点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占有也赋予了受益人获得财产利益的法律地位,因此构成了不当得利,引发了不当得利请求权与所有权返还请求权的竞合,受损失的人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行使。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的关系,分析了两者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和互相制约的特点。《合同法》和《物权法》对此分别做出了规定,前者旨在保护静态安全,后者旨在保护动态安全和商品交易稳定性。善意取得制度保护了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而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待定状态需要
无权处分赠予合同的效力问题。这类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如果经权利人追认或无权处分的人在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合同即为有效。文章还阐述了无权处分的一般法律效果,包括在处分物交付前后的不同情况和法律处理。此外,《民法典》生效和《合同法》废止的规定也有所
不当得利标的物的返还问题,包括其基本原则和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方式。除了原有利益外,受益人应返还基于不当得利产生的各种利益的价额,包括获得的标的物和行使权利获得的利益等。当无法返还原物时,应以相应价额作为返还标的物。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不同情况下价额的
不当得利债权能否转让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不涉及协议或法律规定禁止转让的情况下,不当得利债权可以依法转让。同时,《民法典》对债权转让的规定也进行了明确。违法的债权债务转移是无效的,必须遵守法律规定和债权人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