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是指所获得的利益没有法律依据。根据法律规定,不当得利应该被返还,但因为一般情况下取得利益时不存在主观上的过错,所以无需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即不需要支付利息。
一方取得财产利益是指因一定的事实结果而获得或增加了财产或利益上的积累。受益人获得的利益仅限于财产利益,即可以用金钱价值衡量的利益,精神利益不属于此类利益范畴。判断受益人是否获得财产利益,通常通过比较其拥有的财产或利益与如无与他人之间发生利益变动所应有的财产或利益总额来决定。只要财产状况或利益较以前增加,或者应减少但未减少,就可以视为受有利益。如果既有得利又有损失的情况下,经过损益抵销后仍有剩余的利益,也可以视为受有利益。
一方受有损失是指仅有一方受到财产上的利益,而未给他人带来任何损失。例如,甲投资兴建广场,导致乙的房屋价值剧增,乙获得了利益但未给甲带来损失,这种情况下乙对甲而言不构成不当得利。这里的损失包括现有财产或利益的积极减少,以及应该增加但未增加的利益(即可得利益)。对于后一种情况,受损人无需证明该项事实如未发生即确实可以增加财产,只需证明若无该项事实,按照通常情况,财产当可增加即可视为受有损失。也就是说,“应增加”的判断并不必须以其“必然增加”为必要条件,只要在通常情况下受损人的利益能够增加即可。例如,如果一个人无权使用他人的房屋,无论他人是否有使用该房屋或是否有出租房屋给第三人的打算,都可以认为该房屋所有人受到相当于租金金额的损失,因为他对房屋进行使用收益的潜在价值受到侵害。
受益人取得利益与受损人所遭受的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受损人的损失是由于受益人取得利益所造成的。但受损人所遭受的损失与受益人所获得的利益的范围不必相同。受益大于损失或损失大于受益均无关紧要,它只会影响受益人返还义务的范围。此外,受损人所遭受的损失与受益人所获得的利益的形式也不必相同。例如,如果一个人无权处分他人的物品,受益的无权处分人获得的是物品的价金,而物品的原所有人丧失的是该物品的所有权,但这并不影响不当得利的成立。
当利益的获得没有法律依据时,即缺乏受益的法律原因,就构成了不当得利。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没有法律上的根据指的是缺乏受益的法律原因,而不是指权利或财产的取得没有法律上的直接原因。
法定之债的含义和特点。法定之债是根据法律规定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对债务人具有强制力。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侵权行为之债和缔约上过失之债等都属于法定之债。不同类型的法定之债根据各自的目的和理由被设定,旨在保护当事人权益和维护社
捡到他人财物后的法律责任。根据法律规定,捡到他人财物并拒不归还可能构成侵占罪,属于刑事犯罪。不当得利的情形下,若无合法根据取得利益并导致他人损失,应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侵占罪属于自诉案件,被侵占人需向法院提起诉讼。因此,捡到他人财物后应
公信效力在善意取得中的必要性。文章阐述了善意取得中的几个要素:一是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的情况;二是受让人取得财产时出于善意;三是有偿转让交易行为;四是完成了法定的公示方法。文章强调在完成公示的前提下,善意取得才能成立,并且针对不同财产类型(动产和不
拾得遗失物的归还义务和拒不归还的处罚,以及不当得利的定义和返还义务。拾得遗失物的人应当归还失主,如果拒不归还则可能构成侵占罪。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获得利益,受益人有返还义务,返还范围视其是否善意或恶意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