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的名词解释
时间:2024-08-26 浏览:3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在现在很多的人为了得到利益选择了不正当的手段,这是不被允许的,那么关于不当得利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来为大家解释一下相关知识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当得利的法律解释
一、不当得利的定义
不当得利是指在没有合法根据或丧失合法根据的情况下,因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应负有返还义务。例如,在售货时多收货款或拾得遗失物据为己有等行为。在不当得利行为中,取得利益的一方被称为受益人,遭受损害的一方被称为受害人。受益人和受害人之间形成了债务关系,受益人为债务人,受害人为债权人。
二、不当得利的成立条件
不当得利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一方取得财产利益;一方受到损失;取得利益与所受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没有法律上的根据。1. 一方取得财产利益:一方取得财产利益是指通过一定的事实结果而获得或增加了财产或利益上的积累。受益人所获得的利益限于财产利益,即可以用金钱价值衡量的利益。判断受益人是否取得了财产利益,一般通过比较其现有财产或利益与在没有发生利益变动的情况下应有的财产或利益总额来决定。具体而言,取得财产利益主要表现为财产或利益的积极增加和消极增加。2. 一方受到损失:仅有一方受到财产上的利益,而未给他人带来任何损失,不构成不当得利。受损人的损失包括现有财产或利益的积极减少和应增加而未增加的利益的丧失。3. 利益与损失的因果关系:受益人取得的利益必须是由于受损人所受的损失造成的。受益人的利益和受损人的损失不必相同,受益大于损失或损失大于受益均可成立不当得利。对于取得利益与所受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说和非直接因果关系说之争。4. 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取得利益致他人损失之所以构成不当得利,是因为利益的取得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对于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存在统一说和非统一说两种主张。
三、不当得利的法律解释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不当得利的法律解释主要采用非统一说。非统一说认为,不同类型的不当得利有其不同的基础,应区别对待。对于给付型不当得利,无法律上的根据是指欠缺给付目的或原因,而对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无法律上的根据是指缺乏法律上的权利。为了充分发挥不当得利对不公平财产变动关系的调节作用,应采纳非直接因果关系的主张。只要他方的损失是由获得不当利益造成的,或者说没有不当利益的获取,他人就不会遭受财产损失,就可以认定受益与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结论
不当得利是指在没有合法根据或丧失合法根据的情况下,因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应负有返还义务。不当得利的成立需要满足取得财产利益、受有损失、利益与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没有法律上的根据等条件。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的规定,不当得利的法律解释采用非统一说,强调根据不同类型的不当得利分别说明无法律上的根据的意义。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法定之债的含义和特点
法定之债的含义和特点。法定之债是根据法律规定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对债务人具有强制力。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侵权行为之债和缔约上过失之债等都属于法定之债。不同类型的法定之债根据各自的目的和理由被设定,旨在保护当事人权益和维护社
-
债权概述
债权的相关概述,包括其定义、发生和消灭的原因以及分类。债权基于合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产生。金钱债权是最常见且重要的债权类型。对于欠债不还的情况,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拿东西抵债,但必须经过双方协商或法律程序。
-
行政处罚的追责时效
行政处罚的追责时效相关规定。根据《行政处罚法》,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行政机关不再追究行政法律责任。追责时效的设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护行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使行政机关加强执法监督和追责力度。但追责时效也有其限制,在特殊情况下需依据
-
分手后恋爱期间发的红包是否需要归还
恋爱期间分手后红包是否需要归还的问题。根据给付款项的性质,如果是借贷或不当得利以及特定目的的赠与则需归还,普通赠与则不需归还。对于大额支出如购置不动产和车辆等,在没有明确的书面赠与合同情况下,应返还。法律依据方面,涉及恋爱期间红包的纠纷不适用民间借贷
-
表见代理与善意取得的区别
-
高利贷是否构成不当得利行为
-
村民互换耕地所获补偿是否构成不当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