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的名词解释
时间:2024-08-26 浏览:3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在现在很多的人为了得到利益选择了不正当的手段,这是不被允许的,那么关于不当得利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来为大家解释一下相关知识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当得利的法律解释
一、不当得利的定义
不当得利是指在没有合法根据或丧失合法根据的情况下,因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应负有返还义务。例如,在售货时多收货款或拾得遗失物据为己有等行为。在不当得利行为中,取得利益的一方被称为受益人,遭受损害的一方被称为受害人。受益人和受害人之间形成了债务关系,受益人为债务人,受害人为债权人。
二、不当得利的成立条件
不当得利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一方取得财产利益;一方受到损失;取得利益与所受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没有法律上的根据。1. 一方取得财产利益:一方取得财产利益是指通过一定的事实结果而获得或增加了财产或利益上的积累。受益人所获得的利益限于财产利益,即可以用金钱价值衡量的利益。判断受益人是否取得了财产利益,一般通过比较其现有财产或利益与在没有发生利益变动的情况下应有的财产或利益总额来决定。具体而言,取得财产利益主要表现为财产或利益的积极增加和消极增加。2. 一方受到损失:仅有一方受到财产上的利益,而未给他人带来任何损失,不构成不当得利。受损人的损失包括现有财产或利益的积极减少和应增加而未增加的利益的丧失。3. 利益与损失的因果关系:受益人取得的利益必须是由于受损人所受的损失造成的。受益人的利益和受损人的损失不必相同,受益大于损失或损失大于受益均可成立不当得利。对于取得利益与所受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说和非直接因果关系说之争。4. 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取得利益致他人损失之所以构成不当得利,是因为利益的取得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对于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存在统一说和非统一说两种主张。
三、不当得利的法律解释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不当得利的法律解释主要采用非统一说。非统一说认为,不同类型的不当得利有其不同的基础,应区别对待。对于给付型不当得利,无法律上的根据是指欠缺给付目的或原因,而对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无法律上的根据是指缺乏法律上的权利。为了充分发挥不当得利对不公平财产变动关系的调节作用,应采纳非直接因果关系的主张。只要他方的损失是由获得不当利益造成的,或者说没有不当利益的获取,他人就不会遭受财产损失,就可以认定受益与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结论
不当得利是指在没有合法根据或丧失合法根据的情况下,因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应负有返还义务。不当得利的成立需要满足取得财产利益、受有损失、利益与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没有法律上的根据等条件。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的规定,不当得利的法律解释采用非统一说,强调根据不同类型的不当得利分别说明无法律上的根据的意义。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法定之债的含义和特点
法定之债的含义和特点。法定之债是根据法律规定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对债务人具有强制力。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侵权行为之债和缔约上过失之债等都属于法定之债。不同类型的法定之债根据各自的目的和理由被设定,旨在保护当事人权益和维护社
-
捡到他人财物后的法律责任
捡到他人财物后的法律责任。根据法律规定,捡到他人财物并拒不归还可能构成侵占罪,属于刑事犯罪。不当得利的情形下,若无合法根据取得利益并导致他人损失,应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侵占罪属于自诉案件,被侵占人需向法院提起诉讼。因此,捡到他人财物后应
-
公信效力是善意取得的必要条件
公信效力在善意取得中的必要性。文章阐述了善意取得中的几个要素:一是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的情况;二是受让人取得财产时出于善意;三是有偿转让交易行为;四是完成了法定的公示方法。文章强调在完成公示的前提下,善意取得才能成立,并且针对不同财产类型(动产和不
-
拾得遗失物拒不归还的处罚
拾得遗失物的归还义务和拒不归还的处罚,以及不当得利的定义和返还义务。拾得遗失物的人应当归还失主,如果拒不归还则可能构成侵占罪。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获得利益,受益人有返还义务,返还范围视其是否善意或恶意而定。
-
善意取得与原始取得的区别
-
债务继承和遗赠中的债权追偿
-
高利贷是否构成不当得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