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的性质是什么
时间:2024-06-27 浏览:2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不当得利的性质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整理了一下有关资料,请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吧!
不当得利的性质
不当得利的定义
不当得利是指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一个人通过他人的损失而获得利益。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的规定,如果一个人没有合法依据地取得不当利益,并给他人造成损失,那么他应该返还所获得的不当得利给受损失的人。因为不当得利没有法律依据,所以它既不能受到法律保护,也不能成为合法权益。不当得利之债是指由于不当得利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获得不当得利的人被称为受益人,他是不当得利之债的债务人,有义务返还不当得利。而遭受财产损失的人被称为受害人,他是不当得利之债的债权人,享有请求返还不当得利的权利。
不当得利制度的发展
我国民法上的不当得利制度最早是在中华民国时代引入的,它是从前苏联继承罗马法发展而来的。这个制度对于我国建国后的不当得利制度的研究和确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当得利制度作为一项独立的债法制度,最早在我国的《民法通则》第92条中得到规定。然而,由于法律规定相对简单,学术界对于不当得利制度的理解和立法方面的观点存在较大分歧,且相关研究较为有限。这种情况令人担忧,因此我国民法上的不当得利制度在理论和立法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不当得利的性质:法律事实还是行为?
不同观点
关于不当得利的性质,学界存在不同观点。一些人认为不当得利属于法律事实,因为不当得利是一种法律事实,是债务产生的依据。不当得利引起的债务完全基于法律规定,而不是当事人的意愿。另一些人则认为不当得利只是债务产生的依据,不当得利本身是一种事件。在此观点下,不当得利的产生与当事人的意愿无关。本文作者认为不当得利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件,判断事件与行为是否与当事人的意愿有关。不当得利的产生并不基于当事人的意愿,而是基于法律的规定。因此,不当得利不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行为。受益人返还不当得利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行为。这是受损人(债权人)有意愿的行为表现,并且可以产生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件。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的关系,分析了两者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和互相制约的特点。《合同法》和《物权法》对此分别做出了规定,前者旨在保护静态安全,后者旨在保护动态安全和商品交易稳定性。善意取得制度保护了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而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待定状态需要
-
无权处分赠予合同的效力问题
无权处分赠予合同的效力问题。这类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如果经权利人追认或无权处分的人在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合同即为有效。文章还阐述了无权处分的一般法律效果,包括在处分物交付前后的不同情况和法律处理。此外,《民法典》生效和《合同法》废止的规定也有所
-
不当得利的标的物及其返还
不当得利标的物的返还问题,包括其基本原则和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方式。除了原有利益外,受益人应返还基于不当得利产生的各种利益的价额,包括获得的标的物和行使权利获得的利益等。当无法返还原物时,应以相应价额作为返还标的物。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不同情况下价额的
-
不当得利债权能够转让吗
不当得利债权能否转让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不涉及协议或法律规定禁止转让的情况下,不当得利债权可以依法转让。同时,《民法典》对债权转让的规定也进行了明确。违法的债权债务转移是无效的,必须遵守法律规定和债权人的同意。
-
小三收的财产属于不当得利吗
-
不当得利管辖法院在哪
-
不当得利纠纷的概念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