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的性质是什么
时间:2024-06-27 浏览:3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不当得利的性质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整理了一下有关资料,请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吧!
不当得利的性质
不当得利的定义
不当得利是指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一个人通过他人的损失而获得利益。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的规定,如果一个人没有合法依据地取得不当利益,并给他人造成损失,那么他应该返还所获得的不当得利给受损失的人。因为不当得利没有法律依据,所以它既不能受到法律保护,也不能成为合法权益。不当得利之债是指由于不当得利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获得不当得利的人被称为受益人,他是不当得利之债的债务人,有义务返还不当得利。而遭受财产损失的人被称为受害人,他是不当得利之债的债权人,享有请求返还不当得利的权利。
不当得利制度的发展
我国民法上的不当得利制度最早是在中华民国时代引入的,它是从前苏联继承罗马法发展而来的。这个制度对于我国建国后的不当得利制度的研究和确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当得利制度作为一项独立的债法制度,最早在我国的《民法通则》第92条中得到规定。然而,由于法律规定相对简单,学术界对于不当得利制度的理解和立法方面的观点存在较大分歧,且相关研究较为有限。这种情况令人担忧,因此我国民法上的不当得利制度在理论和立法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不当得利的性质:法律事实还是行为?
不同观点
关于不当得利的性质,学界存在不同观点。一些人认为不当得利属于法律事实,因为不当得利是一种法律事实,是债务产生的依据。不当得利引起的债务完全基于法律规定,而不是当事人的意愿。另一些人则认为不当得利只是债务产生的依据,不当得利本身是一种事件。在此观点下,不当得利的产生与当事人的意愿无关。本文作者认为不当得利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件,判断事件与行为是否与当事人的意愿有关。不当得利的产生并不基于当事人的意愿,而是基于法律的规定。因此,不当得利不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行为。受益人返还不当得利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行为。这是受损人(债权人)有意愿的行为表现,并且可以产生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件。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公信效力是善意取得的必要条件
公信效力在善意取得中的必要性。文章阐述了善意取得中的几个要素:一是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的情况;二是受让人取得财产时出于善意;三是有偿转让交易行为;四是完成了法定的公示方法。文章强调在完成公示的前提下,善意取得才能成立,并且针对不同财产类型(动产和不
-
原告:[原告姓名],住所地:[原告住所地]
一起不当得利纠纷案件。原告起诉被告,要求其返还人民币[具体数额]元及其利息损失,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事实和理由为,被告在特定情况下取得了本属于原告的该笔款项,且不存在任何合法依据,属于不当得利。原告需注意举证责任,提供能够证明案情事实和支持诉讼主张的
-
债权概述
债权的相关概述,包括其定义、发生和消灭的原因以及分类。债权基于合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产生。金钱债权是最常见且重要的债权类型。对于欠债不还的情况,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拿东西抵债,但必须经过双方协商或法律程序。
-
一、不当得利的法院管辖的规定
不当得利的法院管辖规定和如何认定有管辖权的法院问题。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获得利益而导致他人损失的情况,需返还利益。在举证方面,通常遵循“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但在特殊情况下会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管辖法院一般由被告所在地的法院管辖,涉及不动产的案件则
-
善意取得与原始取得的区别
-
村民互换耕地所获补偿是否构成不当得利
-
收到别人转错钱是否构成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