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受取得,也被称为“传来取得”或“原始取得”的对称概念,是指通过一定法律行为从原所有人那里受让所有权的方式。继受取得的主要方式包括买卖、互易、赠与、继承、遗赠、消费借贷等。根据标的物的性质不同,继受取得中的所有权移转时间也有所不同:不动产的所有权从登记时起移转,动产的所有权从交付或移转占有时移转。此外,土地使用权、其他他物权和知识产权也可以通过继受取得的方式取得。
继受取得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民事主体双方达成协议,出卖人将财产出卖给买受人,买受人接受财产并支付价款。通过买卖,买受人取得了原属出卖人的财产所有权。
赠与人自愿将其财产无偿转移给受赠人。双方可以以金钱之外的某种财产进行交换,也可以导致所有权的移转。
继承人按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法有效遗嘱的指定,取得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自然人、集体组织或国家作为受遗赠人,按照被继承人生前所立的合法有效遗赠的指定,取得遗赠的财产。
根据其他合法原因,也可以取得或形成财产所有权。例如,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通过合股集资的方式组成合法经济组织,形成新的所有权形式。
继受取得包含以下内容:
移转的继受取得指的是原物权人将物权完善地移转给新物权人。主要的原因包括买卖、互易、赠与、遗赠、继承等。
创设的继受取得指的是所有权人为他人创设除所有权以外的物权。创设的方式分为民事和行政两类。民事方式包括与他人订立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抵押合同等,行政方式主要指主管机关通过划拨或特许为法人、自然人创设土地使用权、采矿权、取水权等他物权。
特定继受取得指的是对特定标的物的取得。
概括继受取得指的是对他人权利义务全部继受的取得。
物权的取得可以分为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两种方式。原始取得是指不以他人的权利及意思为依据,而是依据法律直接取得物权,例如通过先占、取得时效取得一物的所有权。继受取得则是指以他人的权利及意思为依据取得物权,例如通过买卖、赠与取得物的所有权。继受取得又可以分为创设和移转两种方式。创设是指所有权人为他人创设除所有权以外的物权,如房屋所有人在自己的房屋上为他人设定抵押权。而移转则是指通过买卖、赠与等方式将物权从原所有人转移给新所有人。
行政处罚的追责时效相关规定。根据《行政处罚法》,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行政机关不再追究行政法律责任。追责时效的设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护行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使行政机关加强执法监督和追责力度。但追责时效也有其限制,在特殊情况下需依据
强制执行的定义、流程以及相关规定。强制执行是法院根据生效法律文书,运用国家强制力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保障权利人权利实现。在执行过程中,如果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等特定情形,可以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裁定书中应载明执行标的总额、已执行的债权数额和剩余
连带债务的成立要件,包括债务人的资格、债务标的的同一性和具备共同目的。债务人需为两个以上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债务标的要求相同并具备共同目的。共同侵权是构成连带债务的原因之一,但侵权行为的债务主体必须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关于债务标的是否可分,
表见代理与善意取得两者之间的区别。表见代理和善意取得都是为了保护相对人的合理信赖,但二者在相对人的注意义务、适用场景及构成要件等方面存在不同。表见代理涉及代理行为的外观,其构成要件包括无权代理、客观上的代理权理由等,但存在可操作性不足和善意判断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