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的种类 > 高利贷 > 高利贷的利率是多少,借高利贷的风险有哪些

高利贷的利率是多少,借高利贷的风险有哪些

时间:2024-03-13 浏览:2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44018
高利贷的大名就不用说了,无论是小说、电影,还是学术著作,都将高利贷描画为面目狰狞,充满血腥,吸尽农民脂膏的恶魔。现实里也多的是被非法高利贷搞得家破人亡的情况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那高利贷的利率能高到多少?又有哪些风险呢?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高利贷的利率是多少

高利贷的利率一般年利率在36%以上,借款100元,一年要支出36元以上的利息。个别的利率可达100%—200%。我国历史上高利贷年利一般都达100%,而且是“利滚利”,即借款100元一年后要还200元,如果到期不能归还,第二年要还400元,第三年就是800元。高利贷信用之所以有这样高的利息,是由当时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高利贷背景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由于前资本主义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劳动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小生产者一般都经受不住意外事故的冲击(如天灾人祸),一旦遇到意外事故,就无法维持原来的简单再生产,无法维持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生产者(农民和其他小手工业者)就不得不向放高利贷者借钱或实物,以维持生产和生活。放高利贷者正是看到了借者为了维持生存这一点,就无情地抬高利率。

投资与高利贷

如果借钱的人不是为了生活和生存,而是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样,借钱是为了投资,获取利润,那么贷款的利率高了,使得投资的利润大部分或全部被高利贷的利息侵吞,借钱的人就不借了,贷款的利率自然也高不上去。

借高利贷的风险有哪些

经济和社会问题

高利贷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一些利率奇高的非法高利贷,经常出现借款人的收入增长不足以支付贷款利息的情况。当贷款拖期或者还不上时,出借方经常会采用不合法的收债渠道,如雇佣讨债公司进行暴力催讨等。于是,因高利贷死亡。家破人散、远离他乡、无家可归的现象数不胜数。这些人已经被高利贷吸去了最后一滴血,往往都是身无分文,在外流浪,也成为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对金融秩序的冲击

由于民间“高利贷”利率普遍高于银行基准利率,受利益驱动。一部分人便将自有资金用于民间借贷,对地方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吸收存款造成很大压力。又由于其贷款机制灵活、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银行信贷的冲击。

风险控制困难

另外由于民间“高利贷”多为私人之间的协议,大多没有信贷担保和抵押,而且对借款人的资信仅凭个人的主观判断,主观性和随意性很强,对风险的产生也无从控制,因此隐藏了极大的风险。如果借款人不能归还贷款,对贷款人来说打击是巨大甚至是终身的。因而极易冲击正常的金融秩序。正因为高利贷有上述各种危害,所以以往无论是小说、电影,还是学术著作,都将高利贷描画为面目狰狞,充满血腥,吸尽农民脂膏的恶魔。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高利贷欠款协议范文

    甲公司与乙方之间的高利贷欠款协议。协议确认甲公司需偿还乙方投入的全部款项,共计人民币xx元,采取分期还款方式。若甲方任何一期不能按时还款,乙方有权追收全部应还款额及违约金。协议还经公证处公证并赋予强制执行效力,若甲方未按时提供证据或未足额偿还债务,乙

  • 私人贷款的法律保护:高利贷是否受法律保护?

    私人贷款中的高利贷是否受法律保护的问题。高利贷主要用于消费而非生产,法庭不会支持超出法律规定的利息。当利率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时被视为高利贷,民间借贷受民法和合同法的保护。超出银行同类贷款利率四倍的部分利息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可证明其为高利贷,

  • 高利贷债务转移的无效认定

    高利贷债务转移的无效认定及相关法律规定。文中提到,欺诈、胁迫等手段形成的借贷关系无效,非法债务可举报免除。同时介绍了高利贷的认定方法,包括利率、复利、利息先行扣除和以他人资金转手出借等方面。最新资讯介绍了《民法典》关于借款利息支付的规定。

  • 高利贷利滚利受法律保护吗

    我国关于高利贷利滚利是否受法律保护的问题。高利贷利率超过年利率3%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依据法律规定,借贷合同利率不得超过年利率的特定标准。如合同年利率超过基准利率的4倍以上则可能被判定为高利贷。民间借款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需遵循相关法规规定的范

  • 高利贷的借款时效如何计算
  • 网上借高利贷还不起怎么办?了解法律保护措施
  • 非法集资的钱利息怎么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