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权收购协议中,收购方与原股东可以约定基准日之前的债务由原股东承担,基准日之后的债务由新股东(收购方)承担。这种约定实质上是目标公司将自己的债务转让给了原股东或新股东,属于债务转让协议。然而,债务转让需要经过债权人的同意,如果没有债权人的同意,这种约定就是无效的。尽管约定对外无效,但在新老股东以及目标公司之间仍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收购方通常采取让老股东或第三方提供担保的方式来约束债务转让。
对于可能存在的或有债务问题,实务中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1、分期支付股权收购款:在签订股权转让合同时,先支付一部分款项;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后,再支付一部分款项;剩余部分作为或有债务的担保。
2、约定豁免期和豁免额:例如,约定基准日后两年零六个月内不出现标的在X万元以下的或有债务,则原股东免责。约定豁免额体现了收购方的收购诚意,而豁免期的设置考虑到诉讼时效,并提供过渡期。
3、约定承担或有债务的计算公式和比例:需要指出的是,原股东承担的或有债务一般以其取得的股权收购款为限。
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债务问题也需要妥善处理。企业可能因各种原因向员工借款,或以持股名义进行借贷、发行内部债券等,这些问题必须妥善处理,否则容易滑向非法集资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刑事犯罪的发生。
1、注册资本问题:在决定收购公司时,收购方应首先查询目标公司的基本信息,特别是注册资本的情况。要分清实缴资本和注册资本的关系,查明是否存在虚假出资的情况,以及公司是否存在资本抽逃等问题。
2、公司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问题:在决定购买公司时,要关注公司资产的构成结构、股权配置、资产担保、不良资产等情况。要了解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比例,货币出资在总出资中的比例,以及非货币资产是否进行了所有权转移手续。此外,还需要重点关注公司的不良资产,包括固定资产的可折旧度、无形资产的摊销额以及即将报废和不可回收的资产。
同时,公司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要分清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以及可以抵消和不可以抵消的债务。资产和债务的结构与比率决定着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在收购公司时,需要对目标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详细考察,防止目标公司通过多列收益等手段故意抬高公司价值。要特别关注公司是否建立了规范和详细的财务会计制度,以及是否有专门的财会人员进行财务核算。
综上所述,收购公司时需要注意处理债权债务问题,并关注资本、资产和财务会计制度方面的风险。这些注意事项有助于收购方全面了解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价值,降低收购风险。
P2P清偿的顺序以及债权债务清偿途径。P2P清偿顺序依据企业破产法,包括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对于有担保债权优先受偿等规定。债务清偿途径包括正常途径和特殊途径,其中特殊途径包括协商、调解和仲裁等解决方法。
企业贷款中股东的责任。企业贷款时,财产需承担债务责任,股东若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则要对债务负责。公司应以其全部财产承担债务,股东责任限于认缴的出资额或股份。同时,企业贷款需符合国家政策、行业政策及银行规定,包括良好的信誉记录、合规的注册和资质等条件。
剥离不良资产后注入资产的时间周期及相关流程和相关法律依据。一般来说,时间周期在半年至一年之间,包括确定处置标的、尽职调查、谈判、报批、拍卖、签约付款、债权交接等步骤。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法,包括债权人处置、委托处置、网络拍卖、诉讼处
合同债权的转让和合同债务的转让的相关内容。在合同债权的转让中,存在转让的例外情况,同时债权人可以将合同权利转让给第三人,但需通知对方。而在合同债务的转让中,需要经债权人同意,且新债务人应承担与主债务有关的从债务。另外,合同债权债务的一并转让需要经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