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金融法规禁止公司、企业之间的借贷。中国人民银行颁行的行政规章——《贷款通则》第六十一条规定: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显然,我国以强制性规定的形式禁止公司、企业之间的借贷,即使变相借贷融资也是被禁止的。
除上述法律规定外,最高人民法院(下称“最高院”)颁行的司法解释也否定了公司、企业间借贷行为的法律效力。最高院《关于对企业借贷合同借款方逾期不归还借款的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规定:企业借贷合同违反有关金融法规,属无效合同。
在司法实践中,为公司借贷行为答辩的一方往往会以最高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四条关于“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的相关规定作为否定《贷款通则》(此法律文件乃行政规章)禁止性规定的理由,但从各地法院的审判实例来看,基于保护金融秩序的考虑,法院通常不予支持此类理由,依然会确认企业借贷合同无效。
值得注意的是,在商务实践中,会出现一种名为联营实为借贷的情况,即公司、企业作为联营一方,向与其他公司、企业共同建立的联营体投资,但不参加共同经营,也不承担联营的风险责任,不论盈亏均按期收回本息,或者按期收取固定利润的。这种明为联营实为借贷的方式,因违反了有关金融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法律效力已被司法解释(最高院《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否定,相关的联营合同也因此无效。
1、委托贷款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商业银行开办委托贷款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委托贷款是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商业银行(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商业银行开办委托贷款业务,只收取手续费,不得承担任何形式的贷款风险,允许企业或个人提供资金,由商业银行代为发放贷款。贷款对象由委托人自行确定。这种贷款方式解决了企业间直接融通资金的难题。它是企业间借贷受到限制的产物,是一种变相的直接企业借贷。虽然商业银行将会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会增加交易成本,但由于企业有权决定借款人和利率,所以对企业来说拥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在企业间借贷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2、信托贷款
按照《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信托贷款是指受托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将委托人存入的资金,按其(或信托计划中)指定的对象、用途、期限、利率与金额等发放贷款,并负责到期收回贷款本息的一项金融业务。委托人在发放贷款的对象、用途等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权,同时又可利用信托公司在企业资信与资金管理方面的优势,增加资金的安全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可以作为委托人以信托贷款的方式实现借贷给另一企业的目的。
不良资产债务诉讼时效的确认方法,包括我国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中断和重新计算的情况。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不良资产收购的注意事项,如债权转移条件、对债务人调查、审查其他抵押权或担保物权、合理确定资产价格和审查受让债权的法律时效问题。最后,文章介绍了不良资产
不良资产在资产合计中的地位和分类,包括实物类不良资产、债权类不良资产和股权类不良资产。文章还介绍了与不良资产收购、清收相关的法律依据以及不良资产收购时需要注意的方面,包括合法有效的债权转让、对债务人进行全面调查、审查其他担保物权等。合理确定资产价格和
债务重组的特征,主要涉及到财务困难的公司。债务重组涉及多方关联方,包括可能介入的政府,其损益难以衡量。此外,文章还详细描述了债务重组协议的内容,包括偿还债务、利息计算、违约处理、逾期处理、权利保留、行为限制、担保责任和其他约定等条款。
通常,企业之间借贷的表现形式是双方以协议形式直接确定借贷关系,协议内容把借款数额、利息、还款期限、违约责任等都加以明确。企业之间借贷除了这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外,在审判实践中遇到的表现形式还有如下几种:。此外,还有以买卖国库券,买卖企业债券或签订购销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