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同形式的法律效力由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确定。
根据《合同法》第10条第2款的规定,当法律、行政法规或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时,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此外,根据第36条的补充规定,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但如果一方已经履行了合同的主要义务,并且对方接受了履行,那么该合同成立。这一规定主要适用于已经履行的合同。第36条的规定排除了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而未采用的情况,当事人可以事后通过证据证明双方曾达成协议并认定合同成立。口头合同只要能通过证据证明达成协议,合同就成立。如果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而未采用,且没有履行或履行的主要义务未被接受,那么合同将不成立,即使有证据证明双方曾达成口头协议也无法认定合同成立。对于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而未采用的合同,只要一方已经履行了合同中的主要义务,并且对方已经接受,那么合同就成立。当事人不能以合同形式的缺陷来否定合同的成立,因为任何合同形式都无法与实际履行相媲美,既然已经接受了履行,合同形式就不再重要。
2、对于合同中约定需双方签字盖章后合同才成立,但未签字盖章的情况。
根据《合同法》第37条的规定,需要区分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一方当事人已经履行了合同的主要义务,并且对方接受了履行,那么应当认定合同成立。这表明法律上承认先履行后补签合同的情况。因此,合同的成立不能仅仅依据补签书面合同的签字盖章,而应当从实际履行并被对方接受的时刻开始计算。
(2)如果一方未履行主要义务或对方拒绝接受履行,那么应当认定合同不成立。
(3)如果合同中约定合同自签字和盖章后成立,但只有签字或只有盖章,那么合同是否成立还应考虑实际履行的情况,而不应纠缠于形式问题。当事人不能以“和”、“或”一字之差来诡辩规避责任,主张合同不成立。根据《合同法》第32条的规定精神,只要合同成立时有一种形式即可,即使只有代理人或法定代表人签字而未盖章,合同也应当认定成立。
对于合同中约定需经公证才成立,但未经公证的情况。
根据前述第(1)和第(2)个问题的处理原则,应当以合同的实际履行与否作为判断标准,而不应受限于形式问题。如果一方当事人已经履行了合同中的主要义务,并且对方也接受了履行,那么就表明当事人已经改变了合同经公证才成立的约定,此时合同无需再经过公证即可成立。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够有效防止恶意当事人利用合同形式的缺陷来规避法律,更符合社会公平与正义。
对于合同中约定需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才成立,但未经批准的情况。
如果当事人没有将合同提交审批,那么一般来说合同是无效的。
法律规定合同当事人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但大多数情况下没有规定合同自登记后生效。
P2P清偿的顺序以及债权债务清偿途径。P2P清偿顺序依据企业破产法,包括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对于有担保债权优先受偿等规定。债务清偿途径包括正常途径和特殊途径,其中特殊途径包括协商、调解和仲裁等解决方法。
企业贷款中股东的责任。企业贷款时,财产需承担债务责任,股东若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则要对债务负责。公司应以其全部财产承担债务,股东责任限于认缴的出资额或股份。同时,企业贷款需符合国家政策、行业政策及银行规定,包括良好的信誉记录、合规的注册和资质等条件。
剥离不良资产后注入资产的时间周期及相关流程和相关法律依据。一般来说,时间周期在半年至一年之间,包括确定处置标的、尽职调查、谈判、报批、拍卖、签约付款、债权交接等步骤。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法,包括债权人处置、委托处置、网络拍卖、诉讼处
合同债权的转让和合同债务的转让的相关内容。在合同债权的转让中,存在转让的例外情况,同时债权人可以将合同权利转让给第三人,但需通知对方。而在合同债务的转让中,需要经债权人同意,且新债务人应承担与主债务有关的从债务。另外,合同债权债务的一并转让需要经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