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的种类 > 连带债务 > 夫妻共同债务是无限连带责任吗

夫妻共同债务是无限连带责任吗

时间:2024-08-23 浏览:2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44565
夫妻除了有共同财产外,还有共同的债务,债务可能是一方欠下来,但只要是婚姻期间欠下的就属于共同债务,双方都有偿还的责任。那么,夫妻共同债务是无限连带责任吗?针对夫妻共同债务的问题,手心律师网小编做了详细的内容介绍。

夫妻共同债务的性质及责任

1. 夫妻共同债务责任的连带性质

夫妻之间存在共同财产的共有关系,夫妻双方享有共有财产的利益,并共同承担由共有财产产生的义务。在对外民事法律关系中,夫妻双方对共同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2. 夫妻共同债务责任的无限性质

夫妻关系具有合伙性质,合伙人对合伙事务产生的债务必须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同样地,夫妻双方对夫妻共同债务也必须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换言之,夫妻共同债务以夫妻共同财产和夫妻各自的个人财产为担保。

3. 夫妻共同债务责任的对外性质

夫妻双方对共同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是相对于夫妻双方之外的债权人(第三人)而言的,因此属于一种外部责任。

夫妻共同债务的承担原则

根据《婚姻法》第41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如果共同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或者债务归各自所有,应由双方协议清偿;如果协议不能达成,由人民法院判决。

夫妻共同债务的清偿原则包括:

1. 共同偿还的原则

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共同债务的责任。

2. 协议偿还的原则

夫妻双方可以协商达成共同债务的偿还方案。

3. 判决偿还的原则

如果夫妻双方无法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将根据具体情况判决共同债务的偿还方式。

夫妻共同债务的求偿规定

夫妻共同债务对外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但在夫妻内部则根据各自承担的份额确定。当一方履行了全部债务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偿还超过其应承担份额的部分。另一方不能以共同债务已清偿为由拒绝偿还请求。欠条有效期为2年。

夫妻共同债务的范围

夫妻共同债务的范围包括:

1. 家庭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例如购置共同生活用品所负的债务,购买、装修共同居住的住房所负的债务,为支付一方医疗费用所负的债务。

2. 法定扶养义务所负的债务

夫妻一方或双方为履行法定扶养义务所负的债务。

3. 法定赡养义务所负的债务

夫妻一方或双方为履行法定赡养义务所负的债务。

4. 教育、培训费用所负的债务

为支付夫妻一方或双方的教育、培训费用所负的债务,包括夫妻从事正当的文化、教育、娱乐活动,以及体育活动所负的债务。

5. 社交费用所负的债务

为支付正当必要的社会交往费用所负的债务。

6. 共同生产、经营活动所负的债务

夫妻双方一起从事投资、生产经营活动,或夫妻一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但利益归家庭共享的情况下所负的债务。

7. 夫妻协议约定的共同债务

夫妻协议确定共同负担的债务,即使该债务带来的利益非婚姻共享,也应纳入夫妻共同债务。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教师资格证借给别人办资质需要承担责任吗

    教师资格证借给别人办资质是否需要承担连带责任的问题。根据中国的民事立法,借出教师资格证需要承担连带责任,连带责任的构成需满足主观过错、行为违法性、实际损害及因果关系等条件。责任人需是两人或多人,且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或当事人约定。同时,连带责任的客体

  • 连带债务人与共同债务人的区别

    连带债务人与共同债务人的区别。连带债务人只在保证合同中承担连带责任,只在担保范围内承担责任;而共同债务人则对所有债务承担责任,包括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和其他连带义务人的份额。债权人可以要求连带债务人履行债务或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而对于共同债务人,每个

  • 连带债务的成立要件

    连带债务的成立要件,包括债务人的资格、债务标的的同一性和具备共同目的。债务人需为两个以上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债务标的要求相同并具备共同目的。共同侵权是构成连带债务的原因之一,但侵权行为的债务主体必须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关于债务标的是否可分,

  • 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的联系

    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的联系与区别。按份之债中,债权人和债务人按份额分享权利或分担义务,各自独立。而连带之债中,债权人和债务人有连带关系,一方履行全部义务,其他方的债务也随之消灭。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效力不同。

  • 补充责任与连带责任的区别
  • 合伙人共同债务一方无力偿还会怎么样
  • 合伙人共同债务一方无力偿还怎么办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