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某仪器厂(集体企业)与某器械厂协议约定,由器械厂为仪器厂生产变压器。截至1998年12月,仪器厂共欠器械厂货款200万元。1998年12月,镇政府对仪器厂进行改制分割,将仪器厂主要生产线(电表生产线,资产值3000万元)出让给原仪器厂厂长李*美个人所有,并由李*美负责偿还仪器厂原欠银行贷款2500万元及某科委基金500万元。仪器厂留下线圈生产线(资产值500万元),仍属集体企业,由李*美担任厂长,负责组织生产和资产保管,负责原企业债务的清理和偿还工作。因仪器厂对所欠器械厂200万元一直未还,器械厂经催要无果,遂诉至法院,认为仪器厂、镇政府、李*美的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求判令三被告对所欠器械厂的货款承担责任。
改制前,仪器厂的线圈生产线经评估折价为500万元。该生产线因技术落后且无法进行设备更新已于1997年停产。仪器厂目前无生产能力,不能产生任何产值与利润。
1998年12月底,由李-阳(李*美之子)、蒋-如等6股东共同出资100万元组建的仪器公司经工商核准成立,其中李-阳出资80万元。该公司使用出让给李*美个人的电表生产线并于1999年一、二季度实现产值1200万元。李*美既不是仪器公司的股东,也无任何材料证明是电表生产线的出租人。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转制行为是否侵害了债权人器械厂的合法权益,以及李*美与镇政府是否应承担责任。合议庭经讨论形成三种观点:
认为应由仪器厂承担责任,李*美与镇政府不应承担责任。理由是:本案属企业的部分资产出售,仪器厂虽已停产,但仍具企业法人资格,且其留存有500万元的资产,足以清偿200万元的债务,不影响器械厂债权的实现。
认为首先应由仪器厂承担责任,再由镇政府承担连带责任,李*美个人不应承担责任。理由是:虽然仪器厂现存有资产500万元,并没有影响器械厂债权的实现,但如果仪器厂的未了债务是2000万元,镇政府是否应承担责任?镇政府在转制过程中显然存在以出售企业有效资产来逃避债务的过错,如不判令其承担责任,则对债权人的保护不力。李*美受让电表生产线的行为符合“债随资走”的原则,也符合民法上的公平、等价有偿原则,如再让其承担责任,则显失公平。
认为仪器厂、镇政府、李*美均应承担责任。理由是:镇政府出让仪器厂有效资产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仪器厂对外偿还债务的能力,镇政府应在处理仪器厂资产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李*美受让仪器厂部分资产时虽与镇政府约定承担了仪器厂相应的债务,但该约定不得对抗债权人,李*美仍应在其买受资产范围内对仪器厂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理由是:
法人的财产是法人作为独立主体存在的前提,是法人独立地享受民事权利的物质基础。相对于债权人来说,企业的财产是法人承担民事义务的基础,是债权人实现其债权的保证。本案中,分割仪器厂价值3000万元资产的行为减弱了仪器厂对外履行债务的能力,不管这种行为是否侵害了债权人器械厂的合法利益,对整个债权关系的稳定性也都必然构成威胁。
本案争执的焦点在于转制后的仪器厂留存有价值500万元的线圈生产线,这是否侵害了器械厂的合法权益,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债权请求权是债权的主要权能,即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基于器械厂与仪器厂间的协议,债务人仪器厂负有支付货款的义务,器械厂首先享有要求仪器厂给付货款的债权请求权。而转制后的仪器厂仅留下了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且无法更新的线圈生产线,虽价值500万元,但早已闲置,没有进行生产的能力,不能产生任何产值与利润。器械厂实现债权的惟一途径就是等该套生产线变现。不论该套生产线能否变现,都给器械厂实现其债权增加了难度。而仪器厂分割出的电表生产线在1999年一、二季度即实现产值1200万元,很显然,改制前的仪器厂对外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比改制后的仪器厂要大得多,在改制前仪器厂的财产范围基础上,债权人器械厂更容易实现其债权。
连带责任认定的五种情形。首先,因保证而承担的连带责任,保证人和债务人需按约定承担债务。其次,合伙和合伙型联营中的连带责任,合伙人或联营各方需对债务负连带清偿责任。第三,因代理而承担连带责任,包括授权不明、代理人与第三人串通等情形。第四,因共同侵权而承
烟台三亚木业有限公司与交运集团货运有限公司之间的货物运输合同纠纷。由于实际承运公司保管不善导致货物受损,法院判决实际承运公司和合同运输公司分别赔偿三亚公司损失。涉及民法中的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和损益相抵规则。通过对本案的分析,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这两个民法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诉讼途径和债务纠纷诉讼程序。债权人对于不真正连带债务人可以选择同时起诉或分别起诉不同的债务人。涉及两个不同种类的法律关系的案件,合并审理需符合一定条件,否则会不符合《民诉法》规定。在有终局责任人的情况下,可以将两种法律关系合并审理。没
有权占有和无权占有的定义及其区别。有权占有基于法律或合同规定,而无权占有则没有本权。无权占有可分为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其意义在于善意占有人可能依善意取得制度取得财产所有权,而恶意占有人则不能。在返还原物、赔偿等方面,善意和恶意占有人也有不同的责任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