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号,也称为厂商字号或商业名称,是企业的特定标志,代表着企业的法律人格。商号经过核准登记后,可以在牌匾、合同和商品包装等方面使用,并且其专有使用权不受时间限制,只有在所依附的企业消亡时才会终止。在某些生产厂家中,商号可能同时充当商标的作用。然而,对于大多数生产厂家而言,商号和商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而言,商标必须与特定商品相关联存在,而商号则必须与生产或经营该商品的特定企业相关联存在。
商号侵权的认定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标准进行:
如果某个商标是著名或驰名商标,并且贵司的商标与之相同或相似,那么就构成了侵权行为。
如果某个商标不是著名或驰名商标,但贵司的商标与之相同或相似,并且商品类别也相同,那么就构成了侵权行为。
如果贵司的公司名称与他人的名称有两个相同的字,并且在宣传中突出使用,导致消费者产生误解,那么也构成了侵权行为。
即使贵司的商标目前没有侵权,但如果将来有人先于贵司注册了相同或相似的商标,那么贵司的商标也会构成侵权行为。
解决企业商号权利冲突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标准进行:
企业名称都具有一定的显著性,只是显著性的强弱不同。显著性越强,企业名称的保护力度就越大。对于外国企业来说,在注册时选择一个具有显著性的中文名称是必要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市场推广,进一步增强企业名称的显著性。
企业名称的在先性因素也需要考虑,包括先注册和先使用。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企业在使用名称时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使用与其他企业名称相同的名称。
企业名称的反不正当竞争保护与其知名度直接相关。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只要已经注册的企业名称在登记机关辖区内不与同行业已注册企业名称相同或相似即可,但当某一企业名称的知名度超出登记机关辖区时,其名称的反不正当竞争保护范围应该扩大,以防止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知名企业名称造成市场混淆和不正当竞争。
因此,知名度超出登记机关辖区的企业名称在其知名地域内应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
企业名称的相似程度是判断是否会导致相关公众混淆误认的必要条件。在一个案例中,被告公司注册了与原告公司企业名称相同或相似的名称,并在产品包装上使用。尽管两个名称中只有一个字不同,但读音相同,足以使普通消费者产生对被告公司产品与原告公司的混淆误认。因此,法院认定被告公司的行为构成对原告公司企业名称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在比较企业名称相同或相似程度时,需要对企业名称标识的整体和主要显著部分进行观察比对。主要部分指的是企业名称中最引人注目、最容易引起相关公众注意的部分。除了考虑读音、含义、字形和排列顺序等因素外,还需要在异时异地的隔离状态下进行比对。
是否足以造成混淆误认是判断企业名称侵权行为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足以造成相关公众混淆误认,才会对权利人的企业名称造成实质性损害,使相关公众在购买产品时产生模糊认识,从而混淆商品的来源。换句话说,在企业名称相同、知名度相当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如果相关公众完全能够区分被控侵权企业名称和权利人企业名称所代表的市场主体、商品或服务,那么就不构成不正当竞争。
商号权与商标权冲突的法律现象。当前,我国法律对商号权的保护存在不足,导致商号权与商标权发生冲突。文章提出解决建议,包括灵活运用现有法律规定、赋予商标和商号合理的法律地位、完善商号与企业名称的定位、借鉴国际做法制定相关法律、构建统一的商号法律保护体系以
个体经营商标侵权的法律处理方式及罚款标准。工商局认定侵权行为成立后,将采取责令停止侵权、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工具等措施。罚款标准根据违法经营额的不同而定,最高可处以违法金额五倍以下的罚款或二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于五年内多次侵权或情节严重者,将采取从重
商标与商号产生权利冲突的原因。其中,构成相似性、商标与商号的构成要素以及消费者的混淆是主要原因。商标主要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而商号是企业名称中的字号,用于表明不同于其他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的特征。由于商标和商号的某些相似性和消费者混淆,导致了权利冲
商号权的主体限制及相关规定。商号权主体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个人不能成为商标权纠纷的主体。企业名称在使用时应保持一致,任何未经许可使用他人企业名称的行为都将受到处理。商号注册需遵循强制登记、先申请先核准、分级核定与管理以及主体名称限制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