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号,也称为厂商字号或商业名称,是企业的特定标志,代表着企业的法律人格。商号经过核准登记后,可以在牌匾、合同和商品包装等方面使用,并且其专有使用权不受时间限制,只有在所依附的企业消亡时才会终止。在某些生产厂家中,商号可能同时充当商标的作用。然而,对于大多数生产厂家而言,商号和商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而言,商标必须与特定商品相关联存在,而商号则必须与生产或经营该商品的特定企业相关联存在。
商号侵权的认定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标准进行:
如果某个商标是著名或驰名商标,并且贵司的商标与之相同或相似,那么就构成了侵权行为。
如果某个商标不是著名或驰名商标,但贵司的商标与之相同或相似,并且商品类别也相同,那么就构成了侵权行为。
如果贵司的公司名称与他人的名称有两个相同的字,并且在宣传中突出使用,导致消费者产生误解,那么也构成了侵权行为。
即使贵司的商标目前没有侵权,但如果将来有人先于贵司注册了相同或相似的商标,那么贵司的商标也会构成侵权行为。
解决企业商号权利冲突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标准进行:
企业名称都具有一定的显著性,只是显著性的强弱不同。显著性越强,企业名称的保护力度就越大。对于外国企业来说,在注册时选择一个具有显著性的中文名称是必要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市场推广,进一步增强企业名称的显著性。
企业名称的在先性因素也需要考虑,包括先注册和先使用。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企业在使用名称时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使用与其他企业名称相同的名称。
企业名称的反不正当竞争保护与其知名度直接相关。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只要已经注册的企业名称在登记机关辖区内不与同行业已注册企业名称相同或相似即可,但当某一企业名称的知名度超出登记机关辖区时,其名称的反不正当竞争保护范围应该扩大,以防止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知名企业名称造成市场混淆和不正当竞争。
因此,知名度超出登记机关辖区的企业名称在其知名地域内应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
企业名称的相似程度是判断是否会导致相关公众混淆误认的必要条件。在一个案例中,被告公司注册了与原告公司企业名称相同或相似的名称,并在产品包装上使用。尽管两个名称中只有一个字不同,但读音相同,足以使普通消费者产生对被告公司产品与原告公司的混淆误认。因此,法院认定被告公司的行为构成对原告公司企业名称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在比较企业名称相同或相似程度时,需要对企业名称标识的整体和主要显著部分进行观察比对。主要部分指的是企业名称中最引人注目、最容易引起相关公众注意的部分。除了考虑读音、含义、字形和排列顺序等因素外,还需要在异时异地的隔离状态下进行比对。
是否足以造成混淆误认是判断企业名称侵权行为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足以造成相关公众混淆误认,才会对权利人的企业名称造成实质性损害,使相关公众在购买产品时产生模糊认识,从而混淆商品的来源。换句话说,在企业名称相同、知名度相当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如果相关公众完全能够区分被控侵权企业名称和权利人企业名称所代表的市场主体、商品或服务,那么就不构成不正当竞争。
企业商号的变更及登记程序。企业名称可变更,但必须在变更决议作出后30天内申请变更登记。变更登记需提交相关文件,包括变更决议、申请书等。商号权具有区域性、公开性和转让性特征。除全国知名企业外,其他商号只能在登记地区享有专有使用权。
商号权的保护范围及商号侵权行为的定义和特征。商号权的保护仅限于已登记注册的商号,商号侵权行为是指同一地区的同业竞争者以不正当竞争为目使用他人相同或类似商号的行为。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商号的概念和特征,商号是商事经营主体在商事交易中的名称,具有区分不同商
商标与商号的定义、权利冲突的本质、产生原因及构成要件以及判断标准。商标与商号权利冲突的本质在于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有合法的形式权利,导致利益冲突。产生原因包括知识产权特点、地域性影响、法律制度不完善等。我国采用“混淆标准”作为判断标准,解决此类冲突需完
商号和商标在功能与作用、表现形式、专用权、有效范围和法律保护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商号代表企业信誉,与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相联系,商标则用于区别不同经营者的品牌或服务。商号权相对简单,商标权取得需通过注册等程序。商标有效期可续展,理论上可长期持有,商号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