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之工具,从太空科研至日常生活,均有之身影,只是取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技术含量、内容不同罢了。
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构成。前者由计算机外壳、PCB板、集成电路模块等构成;后者以集成电路模块、电子元器件等磁质媒介为载体灌输其中。硬件适用《物权法》及《专利法》保护。
后者的保护至今仍存在争论,大致有以版权法保护、类专利法保护,或两者之结合等方式进行规范。当人们对之还争论不休时,如基因之自然进化,软件本身又分裂出一种边缘客体,即半软件(固化软件),设计者初衷为反盗版,将程序“固化”在硬件中。
如此形成之软件,很难归类为受专利法保护还是版权法保护,就如难以将南美之鸭嘴兽归类为兽类或禽类。届时,定然会出现将之规范的法律,这也符合法律滞后于经济、科技的发展规律。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软件产生初期,或者说是经济发展之产物,未见有法律保护规范。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五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所开发的软件,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条例享有著作权。第七条规定:软件著作权人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软件登记机构办理登记。软件登记机构发放的登记证明文件是登记事项的初步证明。
可复制性乃软件与其他类型知识产权的共性。《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软件作品的独创性是指作品是作者独立创作产生的,是作者独立构思的产物,不是对已有作品的模仿、抄袭。
邻接权,更为确切的提法,应当是作品传播权。邻接权是从英文直译过来的版权术语。我国版权立法从德文之翻译,采用-有关权。
具体到软件作品,就现有科技状态,出版、录像、电视台播放时可行的;表演、录像、广播电台播放暂不可行。
保密协议的相关内容。协议涉及保护甲方的秘密信息,包括技术信息、专有技术、经营信息等,乙方承担保密义务。协议规定了保密期限、保密费的数额及支付方式,以及违约责任。双方签字后协议生效,争议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会员招募协议的细节,规定了甲、乙双方在会员招募工作中的权利与义务。乙方需保守甲方商业秘密,违约需承担责任。乙方按招募会员收费金额的一定比例抽取佣金,并在甲方收到全额款项后支付。双方发生争议应协商,如协商不成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如果被告提交了源程序,应当确定被告源程序与涉案目标程序的关系,即同一性问题,如果满足同一性,则直接将原被告双方的源程序进行比较,构成实质性相似则侵权,否则相反 ;如果不满足同一性,则与被告未提交源程序时采取的方式相同。
电子书版权保护,适用的法律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细则》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等。通过这种无限制地复制和传播,电子书版权所有人的权利受到了侵犯,而侵权人为侵权所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