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公司法务,在了解案件的诉由后,需要与保险经纪或公司内部负责保险条款的团队详细研究。首先要检查原告的诉由是否在公司投保的范围内,如董事及高管责任险、错误与遗漏责任险、商业综合责任险(CGL)等。同时,要仔细检查公司所有的保险条款。需要注意的是,保险公司是否承保并不以原告在诉状中列明的诉由为准,而是以诉由所涉及的事实问题为准。因此,不能仅仅根据诉状中列明的诉由认定该诉讼与公司投保的范围无关。如果案件或诉状中存在任何可能触发保险责任的案件事实,应立即与保险公司或公司内部的保险团队联系。
除非公司决定由法务部自行代理所有诉讼案件,否则需要聘请外部律师。选择律师时,不能凭一时冲动,而应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法院所在地、原告的起诉依据是否是特别法规定、原告的代理律师身份等。如果法院已签发临时禁止令(TRO),则没有时间进行反复思考,应立即聘请外部律师并迅速行动。如果有时间,应权衡各家律师事务所,选择最佳律师。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启动正式的招投标程序,以充分比较多家律师事务所的优势和费率。律师事务所通常还会在招投标过程中提出初步的诉讼策略,即使最后没有选择该律师事务所,也可以借鉴他们提出的策略。
即使原告已向法院提起诉讼并立案,也不意味着案件不能通过和解迅速解决。有些案件可能只需通过一两通电话就能彻底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在启动诉讼程序之前,作为公司法务,有必要花时间仔细思考案件是否可以通过和解或其他方式快速解决。例如,对于原告而言,和解是否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或者原告起诉是否仅因公司拖欠款项,及时支付即可快速解决?
公司法务通常将“公司”视为自己的客户。从法务部的职能定位来看,这种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从案件处理的角度来看,真正能决定案件走向的是谁,例如是否可以和解、以何种条款达成和解、案件的预算、调解机制、证据开示等问题,这个人才是公司法务真正的“客户”。因此,需要确定具体的业务部门或个人作为“客户”,并与公司高管合作,共同确定合适的“客户”人选,建立良好、紧密的合作关系。
诉讼过程现在是高度公开的。在准备应诉阶段,公司法务需要识别可能涉及的敏感商业秘密,如价格信息或合同条款,并为可能对公司声誉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做好准备。合同中可能包含一些保密条款,如果认为原告已违反这些条款,如在诉状中披露保密信息,应尽快向法院申请保护令,确保包含这些信息的文件不会被披露。在处理保密信息时要时刻保持警惕,外聘律师在这方面往往无能为力。
这份清单旨在帮助公司法务在收到诉状后有条不紊地进行应诉准备工作。当然,除了这份清单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细节需要公司法务考虑,如案件成本/预算、是否提起反诉、是否需要在法务部内成立专门项目组等。
最后,最重要的是不要慌张!对于所有商业公司来说,诉讼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当诉讼真正发生时,应抓住机会挺身而出,成为处理案件过程中最冷静客观的支持者。
软件推广应用合作合同的内容。合同规定了双方的合作范围、期限及独家销售代理权,明确了订单流程、交货细节、价格及返利政策、产品技术质量标准等。甲方提供软件产品,支持市场宣传和销售,进行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并有权调整产品策略、市场策略和价格策略。合同也规定
受伤后误工费不赔偿的问题,受害者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计算误工费时需考虑实际误工天数和工资。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的劳动争议解决途径以及交通事故中保险公司不赔偿的情形,包括车辆在特定场所被盗、未年检车辆出险等。
商业秘密合法来源的主要方式,包括独立开发、反向工程、权利人自己泄密、合法受让或被许可及个人信赖等。其中独立开发和反向工程抗辩难度较大,权利人需采取合理保密措施,同时客户信赖也被纳入考量范畴。此外,还涉及到许可使用协议等相关法律条款的应用。
法律程序中伤者不配合时如何处理的问题。即使伤者不配合,也可以通过提请交警队调解或向法院起诉来解决纠纷。但同时也需要注意,若只是垫付医药费和修车费,仍可能需要承担其他费用及诉讼费用。建议与对方和解并提供相关费用发票,通过保险公司进行赔付。此外,还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