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房拆迁是一项具有强制性的行为,但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拆迁的前提是拆迁必须合法,主要包括土地依法征收和拆迁程序合法。具体来说,政府需要出具关于拆迁补偿安置的裁决,并做出强拆的决定。此外,还需要按照行政强制法的规定履行其他告知等程序。
房屋拆迁需要按照一系列法定程序进行,包括以下步骤:
(1) 确保相关拆迁文件齐全,包括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办理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出具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存款证明等。
(2) 取得拆迁许可证和进行拆迁公告。在30天内进行审查后,颁发拆迁许可证。
(3) 拆迁人委托评估,发送评估报告及通知。评估委员会由三名以上国家注册的房地产估价师组成。
(4) 根据相关规定结合市场确定附属物价格,如辽宁省改办发【2000】39号文件。
(5) 制定拆迁补偿细则,包括货币补偿和回迁安置两种形式。
(6) 做好宣传和讲解政策工作。
(7) 与被拆迁人反复协商,做好工作。
(8) 签订拆迁补偿协议。
(9) 对于未达成协议的情况,当事人一方可以申请行政裁决。申请人需提交裁决申请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被拆迁房屋权属证明材料及土地使用证复印件、被拆迁房屋估价报告、被申请人的补偿安置方案、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的协商记录、未达成协议的被拆迁人比例及原因等材料。裁决应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0天内作出。
(10) 受理裁决先期工作,包括行政裁决书副本及答辩通知书、是否同意听证会通知、听证会通知书等。可以进行调解或听证,由专家委员会鉴定评估价格。
(11) 下达房屋拆迁裁决书。如果当事人对裁决不服,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在诉讼期间,拆迁的执行不会停止。裁决到期之日下达听证会通知书。
(12) 如达不成协议,可以申请强制拆迁。申请材料包括行政强制拆迁申请书、裁决调解记录和裁决书、拆迁人的安置意见、被拆迁人不同意拆迁的理由、被拆迁房屋的证据保全公证书、给被拆迁人提供的临时安置周转用房权属证明和补偿资金提存证明、关于对被拆迁人实施强制拆迁的请示。
(13) 县政府下达限期迁出决定书,限期为15天。
根据《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的定义,危房指的是结构已严重损坏或承重构件已属危险构件,随时可能丧失稳定和承载能力,无法保证居住和使用安全的房屋。
对于被鉴定为危房的房屋,需要明确责任主体。可能导致危房的责任主体有很多,包括开发商、施工方、设计方,甚至是业主的不当使用,如野蛮装修、改变用途、乱搭乱建等。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前,必须确定责任。
对于被鉴定为危房的房屋,责任主体应根据危房成因进行区分,并依法承担相应责任。例如,如果危房的成因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违反了《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和强制性规范要求,那么工程招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等单位都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责任主体缺位,而相应的监管主体或相应主管部门已经履行了监督管理职责,那么所有人或使用人需要承担责任。如果相关主管部门疏于履行相应职责,那么他们应该承担相应责任。
在明确原因和责任之后,危房的维修和加固也面临着诸多考验。目前我国的物业维修基金主要针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产生的维修、更新和改造费用。而危房特指建筑本身的主体结构出现问题,因此危房的维修和加固应由终身质保方承担,而维修基金无法用于危房的维修和加固。
从法律角度来看,业主和开发商之间存在房屋买卖的合同关系。如果危房的成因不是由业主和他人损害造成,也不属于不可抗力的范畴,那么房屋主体结构的终身质保责任和危房的维修加固费用应由开发商承担。如果危房的原因是设计、施工问题,开发商承担责任后可以向设计单位、施工方索赔。
关于拆迁程序的问题,指出未签字就实施强拆是否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根据《行政强制法》和《城乡规划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在强制拆除前需进行公告并限期要求当事人自行拆除。同时,《物权法》为房屋拆迁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强制拆迁仍需依法进行。文章还提及了关于建设单
司法强拆的条件及相关法律规定。司法强拆需满足申请人适格、申请期限合法、被申请人履行法定义务三个条件。法律规定包括先补偿后搬迁、禁止非法方式迫使搬迁以及强制执行条件等。
强制拆迁的法律程序及步骤。在作出责成决定后,政府需提前通知被拆迁人并进行宣传解释工作。若被拆迁人未在规定期限内自动搬迁,则可实施强制搬迁,并需组织街道办事处等相关负责人作为证明人,公证部门进行证据保全。拆迁物品需妥善存放并通知当事人领取。执行时需遵循
征收中公房承租人拒不搬迁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知识,征收应当先补偿后搬迁,禁止采取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迁。如果承租人拒绝搬迁,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不提起行政诉讼,政府可依法申请强制执行。因此,对于拒不搬迁的公房承租人可采取法律手段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