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补偿安置协议订立后,如果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在搬迁期限内拒绝搬迁,拆迁人可以选择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在起诉期间,拆迁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先予执行。
当拆迁人与被拆迁人达成协议后,如果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反悔,并且没有经过行政机关的裁决,只涉及房屋补偿和安置等问题,那么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此民事案件。
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是约定拆迁双方之间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合同。依法成立的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协议或者履行协议不符合约定,根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有以下两种情形:一是拆迁补偿安置协议订立后,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在搬迁期限内拒绝搬迁,搬迁期限届满后拆迁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二是拆迁人与被拆迁人达成协议后,且双方没有达成仲裁协议,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反悔,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当然,拆迁补偿安置协议订立后,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在搬迁期限内拒绝搬迁,拆迁人可以选择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者,如果拆迁当事人在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中达成了仲裁协议,一方当事人反悔,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一旦仲裁裁决书作出并生效,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裁决内容,另一方当事人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向法院申请执行。
当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或拆迁人、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无法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时,双方应当申请同级拆迁管理部门进行行政裁决。只有经过行政裁决后,当事人仍不满意,方可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裁决是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
实施裁决的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如果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是被拆迁人的,裁决由同级人民政府作出。裁决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并且内容应当符合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在条例第13条中的规定。
任何一方当事人或与行政裁决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裁决不服,可以在裁决书送达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根据《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行政裁决的事实认定、行政程序、法律适用、是否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等进行全面合法性审查。
此外,如果拆迁人与被拆迁人达成协议后,被拆迁人反悔,拆迁人可以向拆迁管理部门申请行政裁决。任何一方当事人或与行政裁决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裁决不服,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宅基地土地转让纠纷的处理方法。包括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如果协商不成可向受理机关提出处理申请或向上级申请复议或诉讼。同时介绍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包括土地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规定。在处理宅基地权属争议时,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村民合法权益
小产权房的法律性质及其影响。小产权房是在农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其产权证由乡政府或村委会颁发,存在产权纠纷和法律风险。由于其开发建设过程缺乏监管,质量问题和产权手续问题较为突出。遇到拆迁时,小产权房难以获得相应的补偿。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小产权房涉及
村民委员会未经村民大会同意擅自提留征地补偿款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该行为被视为违法犯罪行为,并涉及法律依据和相关后果。文章还介绍了村民权益的保护措施以及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在干预村民自治事项时的责任。
宅基地转让协议纠纷的处理方式。协议效力取决于签约对象,内部成员间转让有效,向外部人转让需获集体同意。协议无效时,根据房屋是否交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遇到拆迁,法院通过判决动迁款归属处理纠纷。同时,提出宅基地买卖纠纷的解决方式,包括双方协商、向受理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