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僵局对公司和股东都会造成严重损害,这种风险在法律上被视为高风险。当公司陷入僵局时,由于无法做出经营决策,公司的业务活动无法正常进行;由于管理瘫痪和混乱,公司的财产持续流失;由于股东和董事之间的斗争,他们的时间和精力被浪费;投资者看着公司衰败和财产流失,却无能为力。评估公司僵局的重点应该是考虑发生公司僵局的概率和频率,而不是仅仅关注损害结果和解决成本。
根据公司法规定,我国公司的组织形式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很少出现股东僵局,因为其股份可以上市流通。股东僵局通常出现在有限责任公司中。有限责任公司的运行是通过股东会进行的,由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观念矛盾,经常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当股东之间出现严重抵触时,公司的运行陷入僵局,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
股东僵局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股权设置不合理,导致股东各占50%,无法形成决议;另一种是股东在章程中设定了更高的表决比例要求,使拥有较高比例股权的股东也能形成僵局。此外,一些股东不参与经营管理,对公司漠不关心,长期不出席股东会,也会导致股东僵局的出现。
《公司法》新增的第183条规定了解散公司的途径,但只适用于持有公司全部股东代表权超过10%的股东,排除了低于10%表决权的股东的权益保护途径。因此,股东可以在公司章程中设立打破僵局的措施,以降低法律风险。
董事会是公司的权力执行机关,在公司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董事会成员由股东会选举或委派,一旦股东会出现僵局,很可能导致董事会也陷入僵局。
根据《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成员为3到13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成员为5到19名。当董事会成员为偶数时,可能导致表决赞成和反对票数相同,即使成员为单数,也可能因为某名董事未出席或投弃权票等原因导致有效投票为偶数。董事会僵局还可能因为董事成员之间的对立冲突,无法召开董事会。
董事会在出现僵局时可以召开临时股东会来解决冲突。在公司章程中设立董事会僵局处理方式的规定可以更方便地解决问题。
除了公司机构的僵局,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缺陷也可能导致僵局。例如,公司将公章委托给总经理管理,而董事会决议需要公章才有效。当董事会决定解聘总经理时,就可能发生冲突。
这种僵局在法律上没有问题,因为法律规定了救济方法。然而,在实践中,由于我国更重视公章的使用,常常出现尴尬的情况。这种法律风险在制度不健全的小型公司更容易出现,但在管理规范的企业中可以忽略。
董事长的权利和职责。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有权召集和主持董事会会议,并检查决议实施情况。副董事长协助董事长工作,在董事长无法履职时,将代为履行。董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董事长需提前通知全体董事和监事。此外,特定情况下可召开临时会议。
独立董事的定义和角色,包括其独立性、特权和责任。独立董事是独立于公司股东和管理层的专业人士,能够对公司事务做出独立判断。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具有多项特权,如重大关联交易的认可权、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解聘提议权等。独立董事的决策需要取得多数同意,并在董事会
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要求及义务。对于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被限制行为能力、因犯罪行为受到刑罚、在破产公司中担任职务并对破产有责任、被吊销执照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个人债务未清偿等情况下的人员不得担任。此外,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需遵守法律和公司章
公司决议的有效性问题。依据《公司法》相关规定,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决议无效;新公司法更强调决议程序的严谨性,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决议可撤销。董事应对董事会决议负责,违反规定造成公司损失的需承担赔偿责任,但表决时曾表明异议的董事可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