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资产管理 > 财产清查 > 《物权法》对国家所有财产的保护

《物权法》对国家所有财产的保护

时间:2024-10-23 浏览:3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61037
《物权法》对国家所有财产的保护有什么?下面手心律师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方面的知识,欢迎阅读。

《物权法》对国家所有财产的保护

一、法律保护

根据《物权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国家所有的财产受到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哄抢、私分、截留、破坏。

这一保护原则是由《宪法》、《民法通则》等不同法律实施的。《宪法》第十二条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民法通则》第七十三条规定国家财产属于全民所有,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侵占、哄抢、私分、截留、破坏国家财产。《刑法》第五章则对侵犯财产罪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无论是侵占、哄抢、私分、截留、破坏国有财产的情况,只要达到一定数额,将承担刑事处罚的后果。即使是轻微的上述行为也将承担行政处罚的后果。同时,侵权行为人或单位还将为此承担民事赔偿的后果。

二、监管保护

根据《物权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履行国有财产管理、监督职责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加强对国有财产的管理、监督,促进国有财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财产损失。如果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造成国有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这一条规定强调了负责监管责任的机构必须履行监管职责。如果因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而造成国有财产损失,将依法承担法律责任。这种法律责任包括行政法律后果和刑事法律后果。根据责任人的主观过错程度和目的,还可能承担民事法律后果。

三、禁止性保护

根据《物权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违反国有财产管理规定,在企业改制、合并分立、关联交易等过程中,低价转让、合谋私分、擅自担保或者以其他方式造成国有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这一条规定强调了国有资产的管理者或主管机构及个人必须履行法定职责。在企业改制、合并分立、关联交易等过程中,禁止低价转让、合谋私分、擅自担保。如果发生此种情况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将根据情节轻重和主观过错程度承担不同的法律后果。这些法律后果包括刑事责任后果、行政责任后果和民事责任后果。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