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 要约收购是指通过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达到"30%"的情况下,继续收购上市公司全部或部分股份的行为。要约收购需要向该上市公司的"所有股东"(而不是部分股东)发出收购全部或部分股份的要约。
2、公告: 收购人在提交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后的15天内,需要公告其收购要约。
3、期限: 收购要约的期限不得少于30天,也不得超过60天(30≤X≤60)。
4、撤销: 在收购要约确定的承诺期限内,收购人不得撤销其收购要约。
5、变更: 在收购要约届满15天内,收购人不得更改收购要约的条件(经批准可变更)。
6、适用:(1) 收购要约提出的各项收购条件适用于被收购上市公司的所有股东。(2) 采取要约收购方式的,收购人在收购期限内不得卖出被收购公司的股票,也不得以要约规定以外的形式和超出要约条件买入被收购公司的股票。
1、达成协议后,收购人必须在3天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证券交易所提交书面报告并予以公告,然后才能履行收购协议。
2、采取协议收购方式的,收购人需要通过收购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收购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达到30%时,继续进行收购,并向该上市公司的所有股东发出收购全部或部分股份的要约。
如果上市公司的收购人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将不能进行收购:1、收购人为法人:(1) 收购人负有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并且这种情况持续存在;(2) 收购人在最近3年内有重大违法行为或涉嫌有重大违法行为;(3) 收购人在最近3年内有严重的证券市场失信行为;2、收购人为自然人: 根据法律规定,如果自然人不能担任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五种情形之一时,将不能进行收购。
私下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的法律效力。这取决于公司章程的规定,若允许则有效,若禁止则无效。在公司法规定下,股东间可相互转让股权,股东向非股东转让股权需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不同意的股东应购买该转让的股权,否则视为同意转让。
企业并购的法律程序及阶段。文章分为五个阶段,包括前期准备、目标企业调研、并购方案调整、谈判及签约以及并购实施。在前期准备阶段,企业需要制定并购方案并确定目标企业。在目标企业调研阶段,需要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各方面情况并形成尽职调查报告。并购方案需要根据
实收资本的定义、构成及其变更流程。实收资本是企业章程、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表明所有者对企业的基本产权关系。企业实收资本变更需提交一系列材料,包括公司变更登记申请书、股东出资信息等。适用于根据《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设立的
企业并购中的风险与法律保障问题。风险包括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法律风险、违反法律规定的法律风险、反收购风险以及可能产生的纠纷。防范措施包括严防尽职调查中的陷阱、明确尽职调查中的风险点和充分考虑职工安置问题。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应注意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