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兼并的债务问题有哪些
兼并“一词不是标准的法律术语。企业兼并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有偿合并,企业兼并形式多样,主要存在三种形式,即企业吸收合并、企业新设合并和企业收购等。
企业吸收合并是指一企业整体被吸收纳入另一企业。被兼并企业的财产及债权债务概括性转移,由兼并方整体接收,被兼并企业法人资格丧失,被兼并企业的债务应当由兼并方承担。
企业新设合并是指两个以上企业通过相互兼并共同组建新的企业法人,原企业法人被注销,被兼并各方的债务应由新设合并后的企业法人承担。
以收购方式实现对企业的控股,通常是指一个企业出资购买另一企业份额较多的股份,达到对该企业的控股地位,实现企业兼并。这种方式,出资购买他人企业股权的一方成为被控企业的大股东,可是被控股企业法人资格并未消灭,仍具有财产责任能力,仍对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被控股企业的债务应当由被控股企业自行承担。如果被控股企业无力偿还债务是由于控股企业抽逃资金逃避债务和行为所造成的,被控股企业的债务则应当由控股企业承担。
企业兼并确保债务剥离协议的有效性
在重组过程中进行具体的债务剥离是公司并购业务中债务风险防范的主要途径。重组完成后,因重组过程中相关行为的有效性或合法性问题引起纠纷乃至诉讼的案例已屡见不鲜。特别是债务剥离行为,不仅涉及的各方主体数量众多、关系复杂,而且涉及到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金融法、担保法、税法等民商事领域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众多的上市公司监管方面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债务剥离协议的无效或可撤销,进而使重组方陷入骑虎难下、欲罢不能的窘境。就几种主要的债务剥离途径而言,保证债务剥离协议的有效性需把握如下几个要点:
1、债务剥离必须征得债权人的同意。依据合同法,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否则,该债务转移不发生效力。另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转让权利或者转移义务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应当履行批准、登记手续。
2、有的债务不可剥离。有的债务专属于债务人,不可转移,否则无效。实践中,此类债务多数表现为对政府有关部门的负债,如税收之债。对政府部门的负债需具体分析,有的债务之债权人虽为政府部门,但在法律上应定性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此类债务可以转移。如很多地方政府为扶持本地上市公司,而以政府财政部门的名义对上市公司给予资金支持所形成的负债。有的债务如税收之债,近年来虽有学者认为可以移转,但普遍的观点认为此类债务实际上系政府有关部门的执法行为(税收征缴、行政罚款等)产生的,其在法律上应受公法的管辖,具有专属性,作为当事人无权将其转移出去。对于此类债务,我们不可直接将其转移出上市公司,只能采取其他合法的方式达到债务重组的目的。
公司收购的流程。首先签署收购意向书,确定基本收购意向并进行相关准备。接着,收购方需要作出收购决议,目标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放弃优先购买权。然后进行尽职调查,签署收购协议。最后,办理后续变更手续,包括股东变更、法人变更等。收购流程涉及法律和财务问题,需要谨
企业兼并的不同形式,包括购买式兼并、承担债务式兼并、吸收股份式兼并和控股式兼并。这些兼并方式各有特点,如购买式兼并是兼并方以现金购买目标企业的资产,承担债务式兼并则是兼并方接受目标企业的资产并承担其债务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目标选择适合的兼并方式
国有企业兼并中的债务处理发展历程。企业兼并面临买方市场的挑战,债务处理是重要问题。根据国家政策,债务应法定转移并由兼并方承继。解决债务负担的根本出路在于进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以提高国民经济素质。若仅在企业层面推进工作而不进
企业兼并重组的主要形式,包括承担债务式、出资购买式、控股式、授权经营式和合并式等。同时,文章介绍了企业兼并重组应遵循的自愿协商、符合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等原则,以及兼并重组的一般程序,如清产核资、提出可行性报告、协商达成意向性协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