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的变更形式 > 公司并购 > 关于公司法收购的程序

关于公司法收购的程序

时间:2024-06-21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61273
在我们经常都可以听到,某某公司收购某某公司这样的话题。所以可以知道收购对于一个企业或者公司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那么关于公司法收购的程序是怎么样的呢?手心律师网小编总结了关于这个问题的相关知识。

收购方的内部决策程序

公司章程是公司存续期间的纲领性文件,对外投资涉及公司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根据公司法,公司可以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进行对外投资。因此,审查收购方公司章程是确保收购方主体权限合法的关键。审查的重点包括:内部决策程序是否合法,是否经过董事会或股东会的决议;对外投资额是否有限额,如有限额是否超过。

出售方的内部决策程序及其他股东的意见

出售方转让目标公司的股权,涉及出售方和其他股东的利益。出售方必须经过两个程序: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获得董事会或股东会的决议;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取得目标公司其他股东过半数的同意。

在程序上,出售方应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并给予其他股东三十天的答复期限。如果其他股东在答复期限内未作出回应,则视为同意转让。如果超过半数的其他股东不同意转让,不同意的股东有权购买转让的股权;如果不购买,则视为同意转让。

为保护其他股东的利益,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受到公司法的限制,其他股东享有一定的权利。具体表现为:

1. 优先购买权

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如果有多个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则应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如果协商不成,则按照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2. 股权收购请求

如果其他股东不同意转让股权,符合公司法第75条规定的情形之一(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分配利润条件;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其他股东可以要求公司按合理价格收购其股权。如果在六十天内未能达成股权收购协议,其他股东可以在九十天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国有资产及外资的报批程序

收购国有控股公司需要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规定向控股股东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报批手续。

国有股权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并通过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经济或金融类报刊和产权交易机构的网站刊登股权转让公告,公开披露相关信息,广泛征集受让方。转让方式可以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等。

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必须符合中国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要求。涉及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和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管理的,还必须遵守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

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必须获得审批机关的批准,并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或设立登记。

以增资扩股方式进行公司收购

如果以增资扩股方式进行公司收购,目标公司必须经由股东会决议,且该决议必须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通过。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退出方式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退出方式。股东无法通过退伙方式退出,但可通过股权转让退出。股权转让需遵守公司法的规定,包括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并征求同意、优先购买权等。合伙人退伙则依据合伙企业法,包括约定退伙事由、自动退伙情况等,需遵守相关规定和程序。

  • 辩论权和处分权的区别

    辩论权和处分权的区别。辩论权是当事人在诉讼程序中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进行的辩论和反驳权利,适用范围为诉讼程序;而处分权是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权利。两者在司法程序中均起到重要作用。

  • 共同犯罪案件的审理方式

    共同犯罪案件的审理方式。对于是否可以分别审理,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一般会合并起诉和审理以节省资源。审理程序包括核对被告人信息、分开调查、核实供述不符之处,并在同一判决书中对二人进行判决。某些情况下,同案犯可被另案处理。庭审中的质证过程可

  • 医疗纠纷处理程序之调解

    医疗纠纷处理程序中的调解和法律诉讼问题。医疗机构应加强医患沟通消除误会矛盾。对于未调解成功的医疗纠纷可以进行司法鉴定明确是否为医疗事故并进行等级评估,涉及非诉讼案件的受理决定须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鉴定后,双方可进行法律诉讼,法院依法判决。当事人不服一

  • 撤回破产申请制度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措施
  • 股东撤资退还股份的法律程序
  • 管辖权异议的实质审查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