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企业破产案件数量不断增加。然而,在审判实践中,一些破产申请人在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又主张撤回破产申请。对于撤回破产申请制度中的时间限制问题,我国破产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尚无明确规定。本文将从撤回破产申请的时间限制问题出发,探讨该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当前,我国企业破产制度尚处在幼年时期。虽然自1988年11月企业破产法(试行)生效以来,民事诉讼法和公司法对企业破产制度进行了补充规定,但对于撤回破产申请的时间限制问题,仍缺乏明确的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无论是申请撤回还是按撤回申请处理,撤回破产申请的时间均限定于破产案件受理之前。
然而,从破产案件申请的提出和受理、破产宣告、破产终结等程序阶段来看,申请撤回破产的时间应限定于法院作出破产宣告之前为宜。将撤回申请的时间局限于受案之前,一方面淡化了撤回制度的实际作用;另一方面,限制破产申请人撤回破产申请,不利于保护当事人基于处分原则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诉讼权利的行使。然而,撤回破产申请的时间不能延展至破产宣告之后,因为破产裁定一经宣告,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非经法定再审程序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破产申请人可以是债权人或债务人。然而,由于破产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撤回破产申请往往涉及债务人和多方债权人的利益。因此,法院应根据债权人或债务人提出撤回破产申请的情况和撤回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
在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前,无论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提出撤回破产申请的,只要没有其他破产申请替补进去,破产程序就无法形成。而在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债务人提出撤回破产申请,债权人表示异议,则可追加其提出破产申请,以使破产程序持续进行;债权人提出撤回破产申请,其他债权人有异议的,则同样可追加其提出破产申请。
对于债权人撤回破产申请的情况,无需征得债务人的同意。若债务人主张债权人滥用破产申请权,影响债务人的商业信誉及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损失的,可告知债务人另案起诉。
中国破产重整制度的特点,包括只能在破产程序中进行、与西方国家双轨机制的不同以及我国特有的重整与和解的紧密关系。我国破产重整制度通过与破产原因等同化,限制了破产程序之外的重整可能性。同时,和解与重整相互促进,但也存在缺陷,如重整与和解的相互依赖可能导致
重整程序的相关内容。法院收到重整申请后应在三十日内作出裁定,若重整计划未获通过,法院将裁定终止并宣告破产。重整制度具有多元化的启动主体和广泛的参与主体,担保物权受到限制。重整程序的优先性体现在一旦法院裁定重整,其他破产程序必须停止。反映了社会本位的立
破产案件的工商备案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债务人或债权人可向法院申请重整、和解或破产清算。不同级别法院负责不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企业的破产案件。完成破产程序后需进行工商备案,确保相关信息得到注销。特殊情况下可调整地域管辖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中管理人制度的发展和不足。虽然新《破产法》在管理人的主体地位和权利义务方面有所发展和完善,但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管理人主体范围过窄,导致一些破产案件处理难度加大;管理人准入门坎偏低,可能导致破产企业的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