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实践中,犯人或犯罪嫌疑人在未经法院判决且判决未生效之前,一般不允许家属或亲朋好友进行探视。只有在犯罪嫌疑人或其家属的授权委托下,律师才可以进行探望。
1、探视权是一种身份权。
探视权属于亲权范畴,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特有权利。探望权的产生基于父母对子女享有的亲权。因此,探视权是一种身份权。
2、探视权是法定权。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关爱和照顾是基于血缘关系和伦理道德的。在法律层面上,父母关爱和探望亲生子女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法律的保障。一旦婚姻关系终止,只要直接抚养权确定,探望权也同时成立。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依法享有探望权,除非有法定理由,否则不得中止或剥夺。
3、探视权是受限制的权利。
探望权的设立和行使都是以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为前提。虽然探望权源于亲权,但与亲权不同,探望权的行使不能随时随地进行。探望权人必须通过与直接抚养子女一方协商或法院裁决的方式,在不侵害另一方合法权益和子女正常生活的情况下,确定适当的时间和地点来行使探望权。同时,法律规定,当行使探望权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时,人民法院有权中止探望权的行使。
4、探视权是探望权人的单纯权利。
探望权是单向性的,只有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享有该权利,而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或母则是探望权的义务主体,应协助探望权人实现探望的权力。未成年子女只是探望权行使的对象,不是探望权的权利义务相对人,不能通过诉讼要求探望权人进行探望。
离婚后非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的探望权问题。包括探望权的定义和内容,如关心成长、教育等方面的责任,以及探望权的中止情形,如探望权人成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患有不宜与他人接触的疾病或对子女有违法行为等情形可能导致探望权被中止。
根据修改后的《婚姻法》第38条规定的探视权诉讼。离异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享有探视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有协助义务。因长期被拒绝探视子女,许多离异父母提起诉讼。他们希望通过法院判决与子女共同居住一段时间,享受家庭团聚的快乐。
探望权的立法基础,源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感情。婚姻法规定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望权,实践中若存在误解需明确此权是基于亲属关系的。同时探讨了如何合法行使探望权,包括达成协议、遵循对子女有利原则等。此外,还涉及中止探望权的情形及争议。最后提及
离婚后女方的探视权的法律依据,根据《婚姻法》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视权,探视方式和时间由当事人协商确定,若协商不成由人民法院裁决。探视权的行使具有交流和沟通的意义,能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若探视行为对子女身心健康构成威胁,人民法院可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