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拘传并不被视为羁押。在刑事强制措施中,只有刑事拘留和逮捕才需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羁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在拘留人时必须出示拘留证。被拘留后,应立即将被拘留人送往看守所进行羁押,最长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除非无法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可能会对侦查造成阻碍,否则应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一旦阻碍侦查的情况消失,应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在逮捕人时必须出示逮捕证。被逮捕后,应立即将被逮捕人送往看守所进行羁押。除非无法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否则应在逮捕后二十四小时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公安机关对刑事羁押期限的适用如下:
如果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委托的律师认为拘留或逮捕犯罪嫌疑人超过法定期限,并要求解除,公安机关应在接到申请后三日内进行审查。对确实存在超期羁押的情况,应依法予以纠正。
如果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超期羁押犯罪嫌疑人,并向公安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公安机关应在接到通知书后的三日内进行审查。对于超期羁押的情况,应依法予以纠正,并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不属于超期羁押的情况,应向人民检察院说明情况。
看守所应在接到被羁押犯罪嫌疑人关于超期羁押的申诉或控告后的二十四小时内,将相关材料转送驻所检察室、公安机关执法监督部门或其他相关机关进行处理。一旦驻所检察员接到有关超期羁押的申诉或控告材料,并提出会见被羁押犯罪嫌疑人的要求,看守所应及时安排。
地方各级公安机关应每月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报告上月本级公安机关辖区内对犯罪嫌疑人超期羁押的情况。上级公安机关在接到有关超期羁押的报告后,应责令下级公安机关限期纠正,并每季度向下级公安机关通报超期羁押情况。
超期羁押的救济措施。当事人被司法机关超期羁押时,可通过申请解除羁押措施并要求国家赔偿来寻求救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有权要求解除强制措施并依法变更其他措施,同时受害人在特定情形下可获得赔偿。这些措施有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司法公正。
刑法中关于羁押期限与刑期折抵的关系。羁押期限可折抵刑期,仅限于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羁押期限包括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三个阶段。具体折抵规定为管制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两日,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在特定情况下,如发现另有重要罪行等,羁押期限
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的相关规定。对于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检察院批准延长1个月。特定类型案件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案件,可以再延长2个月。公安机关应在羁押期限届满前提出延长羁押期限的要求。特别重大复杂案件由最高
警察抓捕嫌犯后的羁押措施,主要介绍了看守所与拘留所的区别。两者在羁押地点、法律依据、性质和羁押对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看守所主要羁押被逮捕和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具有刑事羁押机关的性质,其监管活动受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而拘留所则主要用于行政拘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