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嘱继承,又称为“指定继承”,是一种法律上被认可的继承方式,根据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使得继承人可以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
根据继承法的规定,在被继承人死亡后,遗嘱继承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遗嘱继承的效力高于法定继承,但低于遗赠扶养协议。因此,只有在没有遗赠扶养协议或遗赠扶养协议无效,或者即使遗赠扶养协议有效,但遗产中遗赠扶养协议尚未涉及的部分才可以进行遗嘱继承。
首先,被继承人在生前必须立有遗嘱;其次,遗嘱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因为只有合法的遗嘱才能产生法律效力。
遗嘱继承人不能丧失或放弃继承权,也不能先于遗嘱人死亡。继承人必须具备继承资格。如果遗嘱继承人丧失或放弃继承权,遗嘱将不再适用于他们;如果遗嘱继承人先于遗嘱人死亡,遗嘱继承也不适用,代位继承也不会发生。
根据《继承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公民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立遗嘱来处分个人财产,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公民还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
根据《继承法》的规定,遗嘱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立法:
- 公证遗嘱:由遗嘱人经公证机关办理。
- 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并注明年、月、日。
- 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其中一人代为书写,并注明年、月、日,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
- 录音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 口头遗嘱: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但必须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一旦危急情况解除,如果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录音形式立遗嘱,那么口头遗嘱将无效。
根据《继承法》第十八条的规定,以下人员不能作为遗嘱的见证人:
- 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
- 继承人、受遗赠人;
- 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的人。
根据《继承法》第十九条的规定,遗嘱应当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
根据《继承法》第二十条的规定,遗嘱人可以撤销或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如果有多份遗嘱,且内容相抵触,那么以最后的遗嘱为准。自书、代书、录音、口头遗嘱不得撤销或变更公证遗嘱。
根据《继承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如果遗嘱继承或遗赠附加有义务的情况下,继承人或受遗赠人应当履行相应的义务。如果没有正当理由不履行义务,相关单位或个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取消其接受遗产的权利。
继承人不配合遗产分配不会丧失继承资格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只有在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等严重犯罪行为下才会丧失继承权。遗产分配遵循遗嘱优先等原则,在确定遗产、执行遗嘱、确定继承人和确定继承份额后进行合理分配。
债权人死亡后的债权继承问题。继承法规定遗产包括各种财产形式,其中也包括债权。债权人去世后,其债权将由继承人继承,债务人需向继承人履行还款义务。若债权人和债务人都已去世,各自的继承人将继续追讨欠款和偿还债务。这一原则保障了债权人的权益,同时也确保了债务
未出生小孩的继承权问题,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遗产分割时应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文章还详细阐述了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和遗嘱分配原则,包括同一顺序继承人应均等分配遗产,特殊情况下继承份额可以不均等,以及遗嘱继承的条件和合法性要求。
受赠人对继承人生前债务的承担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和最新资讯,受赠人在接受遗产后应清偿被继承人的税款和债务,但债务金额不得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遗赠扶养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体现权利义务一致原则,涉及财产和扶养内容。当遗赠抚养协议与遗嘱存在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