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三条规定,同一顺序继承人应当平均分配遗产份额。对于生活困难或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应予以照顾。对于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可以获得更多的遗产份额。对于有扶养能力和符合扶养条件的继承人,如果未尽扶养义务,则在分配遗产时应不分或少分。当继承人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时,也可以不均等分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五条规定,继承人应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解决继承问题。遗产分割的时间、办法和份额应由继承人协商确定。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代位继承的设立基于继承权应由实际存活的继承人行使的原则。如果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去世,显然无法行使继承权益。为了保障先于被继承人去世的继承人的后代直系血亲的物质和经济利益,因此设立了代位继承制度。
根据《继承法》第11条的规定,如果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去世,那么被继承人的子女的后代直系血亲将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其父亲或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
代位继承只适用于法定继承的第一顺序中,先于被继承人去世的子女。
不履行赡养义务是否影响继承权的问题。从道德层面来看,不履行赡养义务应受谴责,但在法律层面上,并不一定会导致失去继承权。我国法律规定,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等原因拒绝履行赡养义务,否则需支付赡养费和违约金,并可能面临诉讼。赡养扶助内容包括提供生活用品和
不赡养老人是否影响抚恤金的分配问题。抚恤金并非遗产,不能用于继承,其分配是按照亲属关系进行的。对于不赡养老人的人,应减少或不分给予抚恤金。文章还介绍了可继承财产的范围,包括个人合法财产、承包收益等,并强调了遗产与夫妻共同财产、家庭共有财产的区别。
遗产继承的简易程序和法定继承权公证的相关内容。在遗产继承过程中,执法人员需出示合法证件并处理相关材料,备案后当事人可获取遗产。法定继承权公证用于证明法定继承人具有继承权利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继承顺序分为第一顺序和第二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等,并注意
精神残疾人的继承权问题。精神残疾人在法律上享有与其他人相同的继承权,其合法监护人可以代替其继承房产并保护财产。遗产分配遵循公平原则,对于生活困难且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应予以特殊照顾。继承房产需满足形式选择、个人所有财产及继承人共同协议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