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遗产分配协议是可以进行变更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对合同进行变更。如果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需要进行批准、登记等手续的合同变更,那么需要按照相应规定进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同一顺序的继承人在继承遗产时应当均等分配。然而,对于有特殊困难或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应当给予照顾。同时,对于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可以获得更多的遗产份额。而对于有扶养能力和条件但未尽扶养义务的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少分。当然,如果继承人协商一致,也可以进行不均等的分配。
遗赠扶养协议的内容具有双方都有责任和报酬的特性。协议签订后,扶养人承担起对遗赠人的生养死葬义务,并享有接受遗赠的权利。而遗赠人则享有扶养人对其进行生养死葬的权利,并且必须履行将遗产全部或部分赠与扶养人的义务。遗赠扶养协议的签订并不仅仅是为了经济目的,它不是等价交换的关系。其重点在于扶养人出于人道主义出发自愿承担老人的生养死葬义务,这是遗赠扶养协议特有的性质,也是它与普通民事合同和遗赠的本质特征的区别。
遗赠扶养协议属于诺成性合同。在民事法律行为中,需要将交付标的物作为合同成立的条件的为实践性合同,而不需要交付标的物的为诺成性合同。在遗赠扶养协议中,扶养人和遗赠人的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生效,双方都受协议约束,不能随意解除。
遗赠扶养协议在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后即可成立生效,但遗赠人的财产所有权只会在其死亡后才会转移。
扶养人可以是除了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公民,也可以是集体组织。而遗赠人通常是无儿无女、没有法定继承人或因某种原因不愿让法定继承人继承其遗产的孤寡老人。
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效力高于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5条的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由此可见,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效力高于遗嘱、遗赠和法定继承。
不履行赡养义务是否影响继承权的问题。从道德层面来看,不履行赡养义务应受谴责,但在法律层面上,并不一定会导致失去继承权。我国法律规定,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等原因拒绝履行赡养义务,否则需支付赡养费和违约金,并可能面临诉讼。赡养扶助内容包括提供生活用品和
不赡养老人是否影响抚恤金的分配问题。抚恤金并非遗产,不能用于继承,其分配是按照亲属关系进行的。对于不赡养老人的人,应减少或不分给予抚恤金。文章还介绍了可继承财产的范围,包括个人合法财产、承包收益等,并强调了遗产与夫妻共同财产、家庭共有财产的区别。
遗产继承的简易程序和法定继承权公证的相关内容。在遗产继承过程中,执法人员需出示合法证件并处理相关材料,备案后当事人可获取遗产。法定继承权公证用于证明法定继承人具有继承权利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继承顺序分为第一顺序和第二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等,并注意
未同居的夫妻一方去世后,另一方是否具有继承权的问题。根据《民法典》规定,即使未同居,已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仍享有合法的继承权。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继承权的概念、权利主体、遗产的定义以及不得继承的遗产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