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继承法》的规定,遗产受赠人必须在一定的时限内作出接受或放弃遗产的决定。根据第25条第2款的规定,受遗赠人应当在获知受遗赠后的两个月内,明确表示是否接受或放弃受遗赠。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没有做出明确表示,则视为放弃受遗赠。
此外,对于继承权受到侵害的情况,法律也对请求法院保护的时限进行了规定。根据第8条的规定,继承权纠纷必须在2年内提起诉讼,计算起始日期为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的那一天。然而,如果距离继承开始已经超过20年,则不得再提起诉讼。
换言之,如果受遗赠人在法定的时限内没有明确表示接受遗赠,他的继承权将不再受到法律保护。另外,如果遗产承受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继承权受到侵害,但在法定时限内没有提起诉讼,那么他将失去请求法院保护的权利。
不履行赡养义务是否影响继承权的问题。从道德层面来看,不履行赡养义务应受谴责,但在法律层面上,并不一定会导致失去继承权。我国法律规定,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等原因拒绝履行赡养义务,否则需支付赡养费和违约金,并可能面临诉讼。赡养扶助内容包括提供生活用品和
不赡养老人是否影响抚恤金的分配问题。抚恤金并非遗产,不能用于继承,其分配是按照亲属关系进行的。对于不赡养老人的人,应减少或不分给予抚恤金。文章还介绍了可继承财产的范围,包括个人合法财产、承包收益等,并强调了遗产与夫妻共同财产、家庭共有财产的区别。
遗产继承的简易程序和法定继承权公证的相关内容。在遗产继承过程中,执法人员需出示合法证件并处理相关材料,备案后当事人可获取遗产。法定继承权公证用于证明法定继承人具有继承权利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继承顺序分为第一顺序和第二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等,并注意
未同居的夫妻一方去世后,另一方是否具有继承权的问题。根据《民法典》规定,即使未同居,已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仍享有合法的继承权。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继承权的概念、权利主体、遗产的定义以及不得继承的遗产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