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继承法》第13条的规定,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在继承遗产时,一般情况下应当按照继承人的人数均等分配遗产数额。
所谓的“一般情况”指的是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在生活状况、劳动能力以及对被继承人的抚养、扶养或赡养义务等方面具有基本相同的情况,条件大致接近。
“均等分配遗产”意味着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所继承的被继承人遗产数额比例相同,没有明显差别。
在特殊情况下,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可以不均等分配遗产。这些特殊情况包括:
(1)对于生活困难并且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在遗产分配时应给予照顾,可以多分。生活困难指的是继承人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或其他生活来源,难以维持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缺乏劳动能力指的是继承人因为尚未成年、没有劳动能力或因年老、患病等原因而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
(2)对于尽了主要赡养或扶养义务,或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在遗产分配时可以多分。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指的是继承人负有法定的抚养、扶养和赡养义务,并为被继承人提供了主要的经济来源或劳务扶助。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指的是继承人与被继承人在日常生活方面紧密联系,相互关心和照顾。
(3)有扶养能力和条件的继承人未尽扶养义务的,遗产分配时应不分或少分。对于负有法定的抚养、扶养和赡养义务的继承人,在具备履行这些义务的条件下,如果拒绝履行,那么在遗产分配时,不应分给这类继承人任何遗产,或者仅分给他们极少的份额。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被继承人有固定收入和劳动能力,并明确表示不要求继承人扶养,那么在遗产分配时,一般不应因此而影响继承人应取得的遗产份额。
(4)在继承人之间达成一致同意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均等分配遗产。在同一顺序的各个法定继承人的条件大致相当的情况下,继承人可以协商一致,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对被继承人的遗产进行不均等分配。
根据继承法第10条的规定,遗产按照以下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法中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继承法中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
继承法中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不履行赡养义务是否影响继承权的问题。从道德层面来看,不履行赡养义务应受谴责,但在法律层面上,并不一定会导致失去继承权。我国法律规定,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等原因拒绝履行赡养义务,否则需支付赡养费和违约金,并可能面临诉讼。赡养扶助内容包括提供生活用品和
无效婚姻生的孩子是否有继承权的问题,指出其有继承权,并详细阐述了法定继承人的顺序以及遗产继承比例的规定。对于同一顺序的继承人,在一般情况下应均等分配遗产,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均等分配。同时,对于有扶养能力和条件却不尽扶养义务的继承人,在分
不赡养老人是否影响抚恤金的分配问题。抚恤金并非遗产,不能用于继承,其分配是按照亲属关系进行的。对于不赡养老人的人,应减少或不分给予抚恤金。文章还介绍了可继承财产的范围,包括个人合法财产、承包收益等,并强调了遗产与夫妻共同财产、家庭共有财产的区别。
遗产继承诉讼费用的法律规定。在民事诉讼中,除了案件受理费,还需缴纳财产案件费用,其计算方法根据诉讼请求的金额或价额按比例累计交纳。经济困难者可申请法律援助。律师费用可与律师协商,涉及遗产金额和地区差异可能影响收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