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嘱能力是指自然人根据法律享有的设立遗嘱、自由处分财产的行为能力。设立遗嘱是一项民事行为,因此设立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根据我国现行法规定,只有完全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才具备设立遗嘱的能力,也就是遗嘱能力。相应地,那些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是没有遗嘱能力的。因此,遗嘱人必须是完全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根据我国《继承法》第22条的规定,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是无效的。判断遗嘱人是否具备遗嘱能力,应以遗嘱设立时的情况为准。如果在设立遗嘱时,遗嘱人具备遗嘱能力,即使之后丧失了遗嘱能力,遗嘱也不会失去效力。反之亦然。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1条中明确规定:“遗嘱人立遗嘱时必须有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即使本人后来有了行为能力,仍属无效遗嘱。遗嘱人立遗嘱时有行为能力,后来丧失了行为能力,不影响遗嘱的效力。”
遗嘱必须是遗嘱人真实意思的表示,因为真实意思表示是民事行为有效的必要条件。判断遗嘱是否为遗嘱人真实意思的表示,原则上应以遗嘱人在遗嘱中最后作出的意思表示为准。受到胁迫或欺骗而立的遗嘱是无效的;伪造的遗嘱也是无效的;如果遗嘱被篡改,那么篡改的内容也是无效的。
根据我国《继承法》第19条的规定,遗嘱应当保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必要的遗产份额。这是一项强行性规定,如果遗嘱取消了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继承权,那么这个遗嘱是无效的。如果遗嘱人没有保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遗产份额,在处理遗产时,应该为这个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而剩余的部分则可以按照遗嘱确定的分配原则进行处理。判断继承人是否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应根据遗嘱生效时继承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遗嘱是遗嘱人处分个人财产的民事行为,因此只能处置属于遗嘱人个人合法财产的部分。如果遗嘱人以遗嘱处分了属于国家、集体或他人所有的财产,那么遗嘱的这部分内容应被认定为无效。
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的民事行为是无效的。如果遗嘱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或者遗嘱的内容违反了社会公德,那么这个遗嘱也是无效的。
90岁以上老人办理公证是否收费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规定,办理公证需支付费用,高龄不能免除。如经济困难,可申请减免。不予办理公证的情形包括无行为能力人没有监护人代理申请、事项属于专业技术鉴定等。对于遗嘱继承公证,如遗嘱无效或遗产已处分等
赠与的法律条件,包括赠与人的条件、受赠人的条件和赠与财产的条件。赠与人需具备遗嘱能力,为缺乏劳动能力且无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遗产份额,所立遗嘱必须符合法定形式。受赠人需为法定继承人范围以外的人,且在赠与人死亡时仍然存活,未丧失受赠权。赠与财产必须
继承权之丧失的定义,包括继承权绝对丧失和相对丧失两种情况。继承权之丧失是因为继承人犯有罪行或违法行为而取消其继承权。文章还讨论了遗嘱的定义,即自然人生前处分财产及安排事务,并在死亡后产生法律效力的单方民事行为。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继承法中关于继承权丧失
必须要为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保留份额吗(《继承法》于2020年12月31日失效)
即将失效的《继承法》关于遗产分配的规定,特别是针对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的特留份规定。遗嘱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且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在特殊情况下的遗产分配中,生活有特殊困难且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应得到照顾,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继承人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