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总则》的规定,无行为能力人主要指未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根据《继承法》第六条第一款的规定,无行为能力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由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这意味着无行为能力人无权决定是否放弃继承权或接受遗赠,而应由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决定。无行为能力人继承遗产或接受遗赠的手续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办理。
代理行为是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内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并由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法律制度。法定代理人是根据法律直接规定的代理人,如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患有精神病的配偶的另一方是其法定代理人。根据《民法总则》的规定,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必须有监护人,而监护人就是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
由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主体资格受限,他们无法承担民事责任。然而,他们在侵犯他人权益时仍然是直接侵害者,因此他们无法摆脱成为民事被告的风险。尽管他们是被告,但实际承担责任或部分责任的主体是他们的监护人。
根据《民法总则》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如果尽到了监护责任,可以适当减轻其民事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从其个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如果不足,监护人应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
《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对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监护人的责任进行了新的规定。尽管表面上的变化不大,但其深层的价值观变化是显著的。根据新的条文规定:
第三十二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如果监护人尽到了监护责任,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从其个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如果不足,由监护人赔偿。
去世二十年的儿女在无人办理继承的情况下是否享有继承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继承权的主体是公民,去世的儿女作为第一继承顺序的子女,在无人办理继承时,仍享有继承权。但具体继承份额可能受到特殊情况的影响。
放弃继承权的法律效力及其条件。其中,放弃继承权不产生代位继承,无条件且无保留要求。放弃继承权后若需恢复,需经法院决定。此外,放弃继承权的公证程序包括必须由继承人本人亲自办理公证,并提交相关材料,如身份证明、被继承人死亡证明等。
共同遗嘱的相关问题,包括形式上的共同遗嘱与实质意义上的共同遗嘱,共同遗嘱的性质认定,以及能否单方变更夫妻共同遗嘱等问题。共同遗嘱涉及个人遗产的处置与遗嘱人的意愿,需要注意法律行为的合法性和遗嘱人之间的关联性。同时探讨了学界对于共同遗嘱性质的三种观点,
继承权的放弃及其法律效果。继承人可以选择放弃继承权,一旦放弃,不得撤销,且不再承担被继承人的税款和债务义务。对于放弃继承权后的撤销情况,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承认。遗产处理后提出反悔的,不予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