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婚姻效力 > 无效婚姻 > 宣告失踪后婚姻关系是否有效

宣告失踪后婚姻关系是否有效

时间:2020-07-21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66126
现实生活中不乏存在这样的情况:如果夫妻一方失踪,那么他(她)与另一方的婚姻关系是否还有效呢?其实,失踪是我们生活中的说法,针对这种情况,法律中专门规定了“宣告失踪”制度。宣告失踪要经过哪些程序,对婚姻关系产生什么影响,跟随手心律师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宣告失踪后婚姻关系是否有效(《民法总则》、《婚姻法》于2020.12.31失效)

夫妻双方一方被宣告失踪,婚姻关系仍是有效的;但是另一方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来终止婚姻关系。对夫妻一方被宣告失踪的,婚姻关系已名存实亡,另一方提出离婚请求的,人民法院即应判决准予离婚。

根据我国《民法总则》第40条及《民事诉讼法》第183条之规定,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即该人离开自己居住的地方,音讯杳无,已持续达到二年的,其配偶、父母、子女等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下落不明的人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

根据《婚姻法》第32条之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

二、宣告失踪要经过哪些流程

1、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二年。所谓下落不明,是指自然人持续不间断地没有音讯的状态。《民法总则》第41条规定,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时间从其失去音讯之日起计算。

2、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24条规定,申请宣告失踪的利害关系人,包括被申请宣告失踪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与被申请人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

3、由人民法院依据法定程序进行宣告。依照《民事诉讼法》第185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宣告失踪案件后,应当发出寻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宣告失踪的公告期间为三个月。公告期间届满,人民法院作出宣告失踪的判决或者驳回申请的判决。

三、最新资讯(《民法典》于2021.1.1生效)

第四十条 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该自然人为失踪人。

第四十一条 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时间自其失去音讯之日起计算。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自战争结束之日或者有关机关确定的下落不明之日起计算。

第一千零七十九条 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

    婚姻法司法解释中关于解除同居关系、宣告婚姻无效、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纠纷的处理等内容。其中涉及不同情形下人民法院的受理范围和规定,如申请解除同居关系、离婚案件中的宣告婚姻无效处理等。同时,文章还涉及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处理、变更或撤销财产分割协议的

  • 婚前不孕是否婚姻无效的原因

    婚前不孕症是否会导致婚姻无效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规定,婚前不孕症并不被视为禁止结婚的疾病,因此不能申请宣告婚姻无效。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婚姻无效纠纷诉讼的管辖法院的相关法律规定和原则。

  • 婚前隐瞒艾滋病能否认定婚姻无效

    中国婚姻无效的情况,特别是在婚前隐瞒艾滋病的情况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规定,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且婚后未治愈,婚姻可被认定为无效。艾滋病属于影响结婚和生育的传染病,因此婚前隐瞒艾滋病可导致婚姻无效。同时,文章还概述了其他导致

  • 婚姻法规定离婚理由有哪些

    根据婚姻法规定,离婚的理由包括重婚、家庭暴力、赌博等恶习、分居两年、一方被宣告失踪等情况。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

  • 婚姻法是否有强制离婚规定
  • 宣告失踪和起诉离婚可以同时进行吗
  • 宣告失踪怎么离婚
婚姻效力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