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婚是指有配偶者再次结婚的违法行为,包括法律上的重婚和事实上的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也即姘居,是指有配偶的人与他人过着隐蔽的同居生活,不以夫妻名义,也无永久共同生活目的的行为。重婚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我国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制度,严重伤害夫妻感情,是导致离婚的一种情形。
对于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况,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决。如果一方重婚,合法配偶起诉离婚并要求离婚,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如果一方重婚并起诉与原配偶离婚,而原配偶感情尚未破裂且坚持不离婚,可以不准予离婚。如果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可以准予离婚。
家庭暴力和虐待是指在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对家庭成员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摧残和折磨的行为。遗弃是指对于需要扶养的家庭成员拒绝扶养的行为。家庭暴力、虐待和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严重伤害了夫妻感情,导致离婚。
人民法院在处理因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而导致的离婚案件时,应查明夫妻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状况,实施暴力、虐待和遗弃行为的事实和情节。如果实施上述行为是经常、一贯且恶劣的,已严重伤害了夫妻感情,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如果实施上述行为是一时而为之且情节不严重的,应责其改过并进行调解,化解纠纷。
因有赌博、吸毒以及酗酒等恶习而导致的离婚案件不在少数。这些恶习的人好逸恶劳,不务正业,不履行家庭义务,常常引发家庭暴力,消耗家庭经济积蓄,使家庭无法正常生活。身染恶习,屡教不改,导致夫妻感情难以维持。
人民法院在处理因有赌博、吸毒等恶习而导致的离婚案件时,应查明一方的一贯表现和事实情况。如果情节较轻,有真诚悔改表现,对方也能谅解的,应着眼于调解和好。如果恶习难改,一贯不履行家庭义务,夫妻感情难以重建,夫妻难以共同生活的,经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夫妻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一般可以构成夫妻感情破裂的事实证明。分居是指夫妻间不再共同生活,不再互相履行夫妻义务,包括停止性生活,经济上不再合作,生活上不再互相关心、互相扶助等。分居满二年,意味着夫妻关系已名存实亡。当事人以此为理由请求离婚,经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在适用此项规定时,应注意以下问题:分居的原因应是夫妻感情不和,而不是因工作、学习等原因导致的两地分居,以及因住房问题造成的夫妻不能同室而居。分居强调的是夫妻双方互不履行夫妻义务,而不是单方面的不履行家庭义务。夫妻分居已满二年,但未导致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或经调解尚有和好可能的,不能认为已具备准予离婚的条件。夫妻分居与否、分居是否满二年,都不是当事人诉请离婚的必要条件。如果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虽无分居事实或分居未满二年,也应依法准予离婚。
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原因复杂多样,比如一方犯有严重罪行,严重伤害夫妻感情;一方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久治不愈,夫妻生活无法维持。这些情形在婚姻法中难以逐一列举,人民法院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正确判定。
需要重申的是,以上四种情形并非婚姻当事人诉讼离婚的必备条件。如果婚姻当事人在婚姻生活中有其他因素导致夫妻感情破裂、调解无效的,人民法院也应判决准予离婚。另一方面,即使婚姻当事人间有以上情形发生,但未导致夫妻感情破裂,或虽伤害了夫妻感情但可以通过调解和好的,人民法院则不能判决解除婚姻关系。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民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即该人离开自己居住的地方,音讯杳无,已持续达到二年的,其配偶、父母、子女等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下落不明的人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人民法院受理宣告失踪案件后,应发出寻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公告期间为三个月。公告期间届满,宣告失踪的事实如果得到确认,人民法院应作出宣告失踪的判决。对于夫妻一方被宣告失踪的情况,婚姻关系已名存实亡,另一方提出离婚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判决准予离婚。
婚内出轨生子抚养归属的确定问题。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子女,有不同的抚养归属原则。两周岁以下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但母方有特定情形时可考虑随父方生活。父母双方可协议抚养归属。对于两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考虑绝育手术、子女状况等因素。还考虑了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影
一方婚前隐瞒精神病,婚后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法院是否会判离婚的问题。案例中的陈某因妻子林某婚前隐瞒精神分裂症病史,婚后治疗效果不佳,咨询律师后可能面临离婚判决。律师强调婚前体检的重要性,并指出坦诚是婚姻幸福的基础。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内容。包括家庭暴力的定义、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起诉受理的规定、补办结婚登记的效力起算、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处理原则、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中一方死亡的处理、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主体及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
婚姻法律协议的内容,包括夫妻行为规范、温馨型协议和公平型协议。其中涉及夫妻间的行为规范、吵架时的约定、按摩等温馨方面的协议以及有关尊重、隐私保护和暴力方面的公平型协议等。文章还阐述了婚前协议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