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使撤销权的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个问题,即债权人通过诉讼主张撤销权时,应以谁为被告。
根据享有撤销权的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要求,必须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对于撤销之诉的被告是债务人还是与债务人发生交易行为的第三人以及转得人,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实践中存在三种观点:
对于以上三种观点,笔者认为应从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法律效果上看,无论何种情形都应将债务人与相对人和受益人列为共同被告。理由是债务人的行为一旦被撤销,则该行为自始无效,对相对人和受益人效力也应具有约束力。如果不能对他们生效,那么债权人就无法请求相对人或受益人返还财产或折价赔偿,这样一来,行使撤销权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在我国民商法中,采用的举证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时,必须提供证据证明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明显不合理低价转让财产以及对自己造成实际损害,以及受让人是否知情等。然而,在实践中,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日益频繁,债务人的财产日趋多样化,导致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时面临举证困难。
首先,对于债务人放弃债权、无偿转让财产,由于债权人对债务人财产的掌握不够明确,以及现有的社会财产制度的局限,导致了举证困难。
其次,对于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价格转让财产的情况,“不合理”的标准难以确定。
此外,对于受让人明知会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情况,受让人是否明知也是举证困难的问题。
另外,对于债务人处分自身所有的财产,以及处分哪些财产才会损害债权人利益,也难以界定,因此举证也十分困难。
因此,在审判实践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防止债权人随意行使撤销权,通过恶意诉讼干预债务人正常经营行为,又要充分考虑到债权人行使撤销权举证困难这一实际情况。通过双方举证,一方面要审查债务人资产周转情况、不同行业的交易习惯、交易价格以及债务人诚信程度等基本情况;另一方面要审查债务人处分财产的主观动机,确定处分财产是事实上的处分还是法律上的处分,处分财产是全部还是部分,是不良资产还是责任财产;最后要审查确定债务人的处分财产行为是否有害于债权人的债权。
债权的实现方式,包括债的担保和债的保全两个方面。债的担保包括人的担保、物的担保和金钱担保等。债的保全则涉及债权人的代位权和撤销权等保护措施。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债权转让的权利效力和转让条件等。通过法律措施保障债权人权益的实现,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
效力待定合同与可撤销合同的区别。两者在合同有效要件欠缺的性质、效力状态、有权主张并影响效力变化的当事人以及受时间限制方面存在不同。效力待定合同欠缺的是合同当事人主体能力方面的有效要件,而可撤销合同一般只是欠缺意思表示真实的合同生效要件。效力待定合同处
双重除斥期间的相关内容。两个除斥期间均为有效,其中第二个除斥期间是最长的。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时受到双重除斥期间的限制。除斥期间是法律规定的民事权利有效存续的期间,与诉讼时效不同,其不会中断、中止或延长,且所消灭的是实体权利。
债权人撤销权的时效问题。撤销权的期限分为一年和五年,取决于债权人是否知道撤销原因。债权人应在规定的期限内行使撤销权,否则将失去权利。同时,债务人放弃债权的行为若给债权人造成损害,可被债权人撤销。法院会对撤销请求进行审理,依法判决撤销行为。这些规定为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