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纠纷 > 租赁合同纠纷 > 集体土地及地上房屋能否做抵押

集体土地及地上房屋能否做抵押

时间:2024-06-07 浏览:2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67587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抵押是债务担保的重要方式,如果是抵押房屋等不动产的,一般要办理抵押登记的,登记了才有效的,那么集体土地及地上房屋能不能做抵押?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集体土地及地上房屋的抵押权问题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是建立在宅基地上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抵押人可以将自己拥有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作为抵押财产。同时,抵押人也可以将自己依法有权处置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房屋和其他地上定着物作为抵押财产。此外,抵押人还可以将自己依法有权处置的国有机器、交通运输工具和其他财产作为抵押财产。另外,抵押人还可以将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财产。除了以上列举的财产,还可以抵押其他依法可以抵押的财产。

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以下财产是不得作为抵押财产的:

1.土地所有权:

土地所有权不能作为抵押财产。

2.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

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能作为抵押财产,但是根据第三十四条第五项和第三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是可以作为抵押财产的。

3.公益设施:

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不得作为抵押财产。

4.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有争议的财产:

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有争议的财产不能作为抵押财产。

5.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

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不能作为抵押财产。

6.法律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

根据法律规定不得作为抵押财产的其他财产不能作为抵押财产。

房产登记的手续及流程

1.提交申请:

办理房产证需要到房管部门提出申请,并填写一份申请表。申请表需要开发商签字盖章,有些开发商会提供已经签字盖章的表格,申请人只需到开发商领取表格填写即可。

2.测绘:

测绘表是房管局登记部门确定房产证上填写面积的重要依据,因此测绘表是必需的材料之一。申请人可以找开发商指定的房屋面积计量站进行申请并领取测绘表。也可以向登记部门申请测绘。

3.交税:

在领取房产证之前,需要到相关部门缴纳相关税费。公共维修金通常由小区物业统一收取,部分城市开始实施银行代收公共维修基金。申请人可以咨询开发商工作人员了解缴纳方法。

4.领证:

完成以上手续后,可以等待领取房产证。管理部门会发放一张领取证书的通知书,申请人需要按照通知书上的时间到房管局领取房产证。此外,在缴纳印花税、产权登记费以及工本费时,申请人必须认真核对房产证上的内容,主要包括面积、地址、权利人姓名和权属状态等信息。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乡村土地使用证和建房证的区别

    乡村土地使用证和建房证的区别。土地证证明土地的使用权,分为国有和集体土地两种,国有土地可进行买卖、赠与、抵押、出租等操作。房产证则证明房屋的所有权,是购房者合法拥有房屋的凭证。部分城市实行房地合一发证政策,将房产证和土地证合并颁发。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证

  • 门面房租赁协议

    门面房的租赁协议,包括租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租赁期限、租金支付方式、房屋的用途及变更和解除合同的情形等内容。甲方将其门面房出租给乙方用于经营,并规定了租赁期限、租金、用途等细节。双方在租赁期内需遵守合同约定,若违反约定,则对方有权解除合同。

  • 房屋和土地一并抵押的规定的目的和效力

    房屋和土地一并抵押的规定的目的和效力,其旨在解决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分属于不同权利人时的利益冲突。但规定存在缺陷,未改变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分离的现实,且可能导致交易安全风险、重复担保欺诈等问题,并限制了当事人的意志自由。

  • 铺面承包合同与出租合同的区别

    租赁合同与承包合同的区别。租赁合同涉及租赁标的物的使用和收益,而有形物作为租赁物是其核心要素;承包合同则不侧重于有形物的租赁,更多是一种经营模式,其核心内容更多地表现为权利与义务的实际约定。因此,合同的实质内容决定其性质。

  • 物权法规定建房屋可否抵押
  • 乙方和丙方欺骗签署的合同是否有效
  • 房屋租赁合同中押金的返还方式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