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某与某银行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借款金额为10万元。为了提供担保,黄某与赵某签订了一份抵押合同,将赵某的房产作为抵押物。根据合同约定,借款期限为199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到期后,黄某未经赵某同意,与银行签订了一份展期协议,将借款期限延期3个月。然而,赵某对该展期协议并未认可。展期到期后,银行将黄某告上法庭,要求其归还借款本息,并要求赵某承担抵押担保责任。
人们对于黄某应归还借款本息的责任没有争议,但对赵某的抵押责任是否应予免除,存在不同意见。
根据合同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合同内容的实质性变更会导致合同关系的改变。在本案中,黄某与银行签订的展期协议将原借款合同的履行期限延长了3个月,这被视为对原借款合同实质性的变更。因此,黄某与银行之间形成了新的法律关系,原借期为1年的债权、债务关系已经消灭。由于抵押合同是主合同的附属合同,主合同消灭,则从合同也随之消灭。根据担保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债权消灭,抵押权也消灭,因此赵某的抵押责任应予以免除。
根据担保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抵押权与担保债权同时存在,债权消灭,抵押权也消灭。在本案中,银行的债权并没有因展期而消灭,也没有形成新的债权。因此,赵某的抵押责任不能免除,抵押权将随着债权的存在而存在,随着债权的消灭而消灭。担保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只适用于保证合同,对抵押合同并不适用。
上述两种意见的分歧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
根据实际社会生活的情况,债权人与债务人协商变更主合同是常见的。根据合同变更的内容对主合同的影响,可以将其分为实质性变更和非实质性变更。在本案中,展期只是对借款合同的履行期限作了变动,并未引起原合同法律关系的消灭或产生新的债权。因此,第一种意见的观点难以成立。
根据担保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抵押权与担保债权同时存在,债权消灭,抵押权也消灭。抵押权并非随着债权的存在而永远存在,而是受到一定的时间限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抵押权在债权诉讼时效结束后的二年内可以行使,之后将失去行使抵押权的权利。因此,第二种意见的观点也难以成立。
担保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并不意味着,只要主合同发生变更未经保证人同意,保证人就可以免除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对于主合同履行期限的变更,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期间仍为原合同约定的期间。同样地,对于抵押合同,未经抵押人书面同意的主合同变更,抵押人仍需在原合同约定的期间内承担抵押责任。因此,第三种意见的观点也难以成立。
抵押合同的细节内容,包括抵押人和抵押权人的信息、背景、抵押物的描述、担保范围、保管方式和责任、变更和转让的限制以及相关费用的承担等。双方在协商基础上签订合同,并特别提示了部分财产不得设立抵押的风险。
反担保合同抵押中甲乙方双方的权利义务。甲方作为债权人及抵押权人,享有代位求偿权、抵押权等权利,同时需要履行接受债务、不得再向乙方行使抵押权等义务。乙方作为债务人和抵押人,享有要求归还超过债权数额部分的价款等权利,同时需要确保其提供的抵押财产合法、有效
民间不动产公证担保抵押贷款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抵押权设立、贷款内容、还本付息、提前还款等方面的详细条款。抵押人需将其与担保人签订的房产买卖合同项下的权益抵押给抵押权人,并同意履行合同的全部条款。贷款内容涵盖了贷款金额、期限和利率等。还款方式采用分期付
房产抵押贷款合约的细节。合约中,甲方(抵押权人)与乙方(抵押人)及丙方(担保人)达成协议。乙方将其与丙方签订的房产买卖合同权益抵押给甲方,并授权甲方将贷款金额直接存入售房单位账户。贷款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等都详细列明。甲方拥有第一优先抵押权,且利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