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纠纷 > 运输合同纠纷 > 运输合同对方不付运费留置其货物的条件

运输合同对方不付运费留置其货物的条件

时间:2024-01-19 浏览:2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67849
货物的运输对经济的运转是非常重要的,而货物运输一般是通过运输公司进行的,托运方要与承运人签订货物运输合同,而货物按时安全运达目的地后,托运人要支付运费,那么运输合同对方不付运费留置其货物的条件是怎样的?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运输合同对方不付运费留置其货物要什么条件

案情介绍:运输合同对方不付运费留置其货物

2011年5月,原告某玻璃厂与被告某运输公司签订了一份运输合同。该合同约定由被告为原告运输玻璃瓶,被告负责清点货物数量、规格并签字认可,按原告指定的时间、地点将货物完好无损地交给收货方,并带回收货方的收条交原告入账,但未约定何时结算运费。合同签订后,被告依约履行,原告陆续支付运费1.05万元,至2011年10月有1.29万元运费未结算。

2012年8月,原告让被告将价值5.3万余元的玻璃瓶运往某制药厂,被告却在途中将货扣至某仓库,并单方委托估价3.2万元。2013年3月10日原告为此诉至法院,被告提出反诉,其以留置货物符合担保法为由,要求原告给付扣除各种费用后剩余的1.6万余元运费。

争议焦点:运输合同对方违约能否行使留置权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被告能否行使留置权。

一种观点认为被告可以行使留置权,理由是:双方当事人虽未约定支付运费的时间,但根据交易习惯,可以认定债权已届清偿期。被告行使留置权符合法律规定。

另一种观点认为被告不享有留置权。

律师说法:行使留置权的条件是什么

根据担保法第八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不得留置的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债权人行使留置权与其承担的义务或者合同的特殊约定相抵触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根据以上规定,以下情形不能行使留置权:

  1. 约定不得留置的物。
  2. 留置动产违背公序良俗。
  3. 行使留置权与合同承担的义务相抵触。
  4. 留置权行使与特殊约定的内容相抵触。

具体到本案,首先,合同未明确约定不能留置。其次,留置该批货物不违背公序良俗。然而,从双方约定情况看,本案被告应依约将货交给第三人,而留置权发生在债权人债务人之间,当债务得不到履行时,债权人拒绝返还留置物。如果允许被告行使留置权,必然影响第三人即收货方的权利,对收货方造成损失。这与其承担的合同义务即须安全、及时按指定时间、地点送到收货方是相违背的,因而不能行使留置权。这里指的合同承担的义务不是指返还物给债务人的义务,而是指其它义务,如涉及第三人的情况。最后,合同约定承运方不但运货,还应当对货物的清点负责,且交给承运人之后,须把收条交回原告入账,这是合同的特殊约定。被告的行为既与其承担的合同义务相抵触,又违反了合同的特殊约定,因此被告所谓的留置权不能成立。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DDU未完税交货(……指定目的港)

    DDU未完税交货的定义、适用范围、卖方义务和买方义务。在这种交易方式下,卖方负责将货物运送到指定目的地,但不办理进口手续或卸货,买方必须承担税费和清关手续的费用和风险。文章详细阐述了双方在各种情况下的责任和义务,包括货物交付、许可证手续、运输合同、保

  • 委托代理合同

    一份工程建设中钢筋委托代理合同的签订内容及相关注意事项。合同中涉及了甲乙双方的资格审核、工程所需钢筋的采购及结算方式、产品规格型号、质量要求及标准等。在签订合同时需注意采取书面形式并使用标准的合同范本,对合同内容、条款进行仔细审核,确保合同内容合法且

  • 运输合同的定义和范围

    运输合同的定义和范围,包括其运输方式、程序以及租船运费的支付和税费的计算。运输合同涉及从主要港口进出口的货物,运输方式包括整船运输和租船运输,其中租船运输分为定程租船、定期租船和光船租船。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运输程序,包括客户询价、了解装港和卸港时

  • 案情

    烟台三亚木业有限公司与交运集团货运有限公司之间的货物运输合同纠纷。由于实际承运公司保管不善导致货物受损,法院判决实际承运公司和合同运输公司分别赔偿三亚公司损失。涉及民法中的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和损益相抵规则。通过对本案的分析,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这两个民法

  • 实践合同与诺-成合同的区别
  • 案情简介
  • 运输合同的效力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