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方合同已签署但未履行的情况下,不能视为解除合同,但可以通过协商解除合同,并对合同履行准备方面的损失进行处理,以明确双方的责任。
具体合同条款的判断是关键。如果合同中未约定生效时间,一般认为合同从签订之日起生效。如果合同中一方有先履行的义务,后履行的一方有先履行抗辩权,先履行的一方若无法证明其不履行有免责事由,将构成违约。如果合同中约定了合同的终止时间,一旦合同到达终止时间,可以自然终止,但一般不影响追究违约责任。如果双方同时履行,但都未履行,可能导致双方违约,根据违约条款确认各自的违约责任(违约条款可能不对等,且违约计算标准可能不相同)。
根据《合同法》第九十三条的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第九十四条规定了以下情形可以解除合同:
单方解除是指解除权人行使解除权将合同解除的行为。它不需要对方当事人的同意,只要解除权人直接通知对方或通过法院或仲裁机构向对方主张,即可产生合同解除的效果。协议解除是指当事人双方通过协商同意将合同解除的行为(《合同法》第93条第1款)。协议解除不需要解除权的存在,解除行为也不是解除权的行使。中国法律将协议解除作为合同解除的一种类型进行规定,理论上认为协议解除与一般解除具有相同的属性,但也有其特点,例如解除的条件是双方当事人的协商一致,并且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解除行为是当事人之间的合意行为。
法定解除是指法律直接规定合同解除条件的解除。在法定解除中,有的条件适用于所有合同,有的条件仅适用于特定合同。前者称为一般法定解除,后者称为特别法定解除。中国法律普遍承认法定解除,不仅规定了一般法定解除的条件,还规定了特别法定解除的条件。约定解除是指当事人以合同形式约定一方或双方保留解除权的解除。其中,保留解除权的合意称为解约条款。解除权可以保留给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保留解除权可以在当事人订立合同时约定,也可以在以后另行订立保留解除权的合同中约定。合同法承认了约定解除(《合同法》第93条第2款),这是值得肯定的。因为约定解除是根据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产生的,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复杂的情况下,可以更准确地满足当事人的需求。当事人之所以采取约定解除的目的可能不同,但主要考虑到当出现主客观各种障碍时,可以从合同的约束中解脱出来,为废除合同留下余地,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作为市场主体,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情况,当事人有必要将合同条款规定得更细致、更灵活、更具策略性,包括保留解除权的条款,以使自己处于主动且有利的地位。
李先生与机电中心之间的劳动合同纠纷案。李先生在试用期内被机电中心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关系,引发争议。法院依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认为机电中心未提供有效证据证明李先生存在所述解除事由,且未履行合法解除程序,因此判定机电中心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同时
合同履行及解除纠纷中违约金的性质认定及调整原则。因合同签订双方地位不平衡,违约责任的设置可能不平衡。违约金标准衡量需考虑违约损失、合同履行程度和各方过错程度,而不仅仅是数额比例。举证责任应由守约方承担,证明违约金是否过高的客观情况。正确理解和应用《合
债权债务未结清情况下合同解除与转让的相关问题。在债权债务未结清时,合同不能解除,仍具有法律效力;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权利义务终止,已履行的可根据情况要求恢复、补救并赔偿。债权的转让需遵守法律规定,通知债务人才有效;债务的转让需经债权人同意。
我国《合同法》中解除合同与终止合同的区别。合同终止是指按约定履行完毕后结束,而解除合同是在期满前结束。合同终止有多种情形,终止后当事人需履行通知等义务。合同解除可由当事人协商或法定情形导致,解除后未履行部分终止,已履行部分可要求恢复或赔偿。合同解除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