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肇事 > 交通肇事知识 > 交通肇事逃逸构成的要件

交通肇事逃逸构成的要件

时间:2024-06-08 浏览:2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69863
你是否也对交通肇事逃逸构成的要件有一些疑问呢?很多人都在网上寻找答案,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针对交通肇事逃逸构成的要件这个问题,梳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帮您答疑解惑,赶紧来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交通肇事逃逸构成的要件

主观方面

交通肇事逃逸构成的要件之一是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通常是为了逃避抢救义务和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但就逃逸行为而言,它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并且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在主观方面,行为人对犯罪的恶意很小,主要是出于对现场后果的害怕。然而,毫无疑问,逃逸行为仍然是直接故意造成的。因此,无论情况如何,行为人在逃逸时都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并且对逃逸行为有直接的故意。

客观方面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这是交通肇事罪量刑的加重情节。根据刑法理论,确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进行认定。对于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最高院的《解释》规定了五种情形下的逃跑行为。因此,可以明确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作为交通肇事罪量刑的加重情节来规定的。换句话说,即使行为人的先前行为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或者虽然有交通违规行为但该违规行为与结果没有因果关系,或者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仅负同等责任或次要责任,或者交通行为在所造成的结果尚未达到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的定罪标准,或者在负事故全部责任或主责的情况下仅致1人重伤,但又不具备酒后驾驶、无执照驾车、无牌照驾车《解释》规定的情形之一,即便行为人事后有逃逸行为,也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逃逸后的空间要素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指的是该行为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虽然没有逃离现场(有的情况下不可能逃跑),但是在将伤者送到医院后或在等待交警部门处理时畏罪逃跑,无论从主观方面还是客观方面,都符合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构成,并应受到法律的严惩。

学界的观点

在学界,部分学者认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并不深。因此,对其处理不应过重,具体把握尺度宜宽不宜严,所以对逃逸行为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必要的限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二次醉驾有小事故逃逸法院判决

    二次醉驾造成小事故后逃逸的判决情况。法院将按照危险驾驶罪处罚,并可能吊销驾驶证。同时讨论了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界定,涉及基本罪构成要件、对象的定义和因果关系等因素。还提及了其他相关罪行和处罚情况。

  •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规定及处罚

    我国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规定及处罚。交通事故逃逸行为指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其处罚视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对于逃逸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的情况,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此外,对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心理态度,本文认为应限于过失。

  • 肇事逃逸的量刑标准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量刑标准。对于逃逸行为具备特别恶劣情节,将被判处有期徒刑。文章详细解释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定义,包括逃逸的前提和认定情形。此外,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也进行了阐述,认为该行为的心理态度应限于过失。对于逃逸行为的刑罚,文章根据不同情

  • 摩托车酒驾肇事逃逸的法律处罚

    摩托车酒驾肇事逃逸的法律处罚问题。摩托车酒驾肇事逃逸属于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之一,会受到严厉的法律处罚。根据不同情节,处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等。了解相关法律规定,遵守交通规则,杜绝酒驾行为是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的必要措施。律师介入量刑和取证过程可能会

  • 窝藏、包庇罪的法律解析
  • 酒驾、醉驾与肇事逃逸的法律关系
  • 交通肇事逃逸认定要件的法律术语解析
交通肇事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