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在二次开庭时有权补充证据。然而,当事人需向高级法院说明补充证据的理由,并且这些理由必须成立,才能够被法庭质证。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
1. 书证:用文字、符号、图画表达人的思想的物体,可证明待证事实的一部分或全部。
2. 物证:利用物品的外形、特征、质量等来证明待证事实的一部分或全部。
3. 视听资料:利用录像、录音磁带、电脑储存的资料等来证明待证事实的证据。
4. 证人证言:他人对案件相关情况的陈述,可以是在法庭上作出的口头陈述或书面陈述。
5. 当事人陈述:当事人在诉讼中对案件事实的陈述。
6. 鉴定结论:法院指定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进行鉴定,提出结论性意见。
7. 勘验笔录:法院审判人员对争议现场或物品进行勘查检验,记录勘验情况和结果。
公开庭审的视频直播合法性以及法律依据。根据相关法律文件,公开庭审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助推司法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并接受监督。其法律依据包括《民事诉讼法》、《宪法》等。公开审判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增强司法公正和提高办案质量。
民事诉讼一审未开庭直接二审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直接进行二审是违反程序的。民事诉讼二审流程包括立案、开庭、当事人的履行义务和申请再审等环节。二审法院对上诉或抗诉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我国民事诉讼中一、二审案件的合议庭审理要求。对于一审案件,如案件事实清楚、简单、标的额不大,可采用简易程序审理。二审案件必须组成合议庭审理,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开庭审理,如上诉请求不成立、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等。
民事案件的审理时间及相关规定。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六个月内审结,特殊情况可延长;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三个月内审结。上诉案件审理对判决的应在三个月内审结,对裁定的应在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三十日内或公告期满后审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