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 民法类别 > 居民楼发生火灾烧毁整栋楼谁赔偿

居民楼发生火灾烧毁整栋楼谁赔偿

时间:2024-01-18 浏览:7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76065
居民楼里有一个住户因不慎而导致火灾,将整栋楼都烧毁了,对于居民楼的其他住户来说这是突然发生的意外,也不是自己的过失,但自己现在却承担着灾害的损失,那居民楼发生火灾烧毁整栋楼谁赔偿?今天来听听手心律师网小编的说法。

居民楼火灾赔偿责任及刑事立案标准

居民楼火灾赔偿责任

在居民楼发生火灾导致整栋楼烧毁时,赔偿责任的确定需要先找到或确定肇事人,并确保其有能力进行赔偿。如果肇事人无法确定或无力赔偿,则无法挽回损失。对于购买了保险的居民来说,保险公司会进行赔偿。而对于没有购买保险的居民,只能等待政府的救助,但政府救助仅限于提供生活必需品和临时居住地。此外,房屋管理部门或物业公司会对房屋进行修缮,但需要业主承担一定费用。

居民楼火灾刑事立案标准

根据刑法规定,过失引起火灾的罪名应为失火罪,而非过失放火罪。对于过失引起火灾的情况,涉嫌以下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 导致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伤三人以上的;
  2. 造成公共财产或他人财产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的;
  3. 造成十户以上家庭的房屋以及其他基本生活资料烧毁的;
  4. 造成森林火灾,过火有林地面积二公顷以上,或者过火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面积四公顷以上的;
  5. 其他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

犯失火罪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如何正确区分失火罪与其他罪名

为了正确区分失火罪与其他罪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失火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区分

1. 犯罪主体不同:失火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而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必须是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

2. 犯罪客观方面不同:重大责任事故罪发生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由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严重事故;而失火罪一般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用火不慎而引起火灾。

失火罪与危险物品肇事罪的区分

1. 犯罪主体不同:失火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危险物品肇事罪的犯罪主体主要为从事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危害物品的职工,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其他人员才可构成该罪的犯罪主体。

2. 犯罪客观方面不同:危险物品肇事罪可能表现为引起火灾,但是它发生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易燃性物品时,由于违反有关管理规定而发生重大火灾;而失火罪不限于此,一般是由于日常生活中用火不慎而引起火灾。

失火罪与非罪的区分

要区分失火罪与非罪,需要查明行为人的行为与失火事件的发生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损失的大小以及火灾的发生是否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失火罪与自然火灾的区分

自然火灾是由于地震、火山爆发、雷击、天旱等原因引起的火灾,不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因此不构成犯罪。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行政处罚法中的没收违法所得法律依据

    《行政处罚法》中关于没收违法所得的法律依据,介绍了行政处罚的种类以及没收非法财物的处理方式。没收的非法财物除销毁外,需按国家规定公开拍卖或处理。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非法财物拍卖款项需全部上缴国库,任何机关或个人不得私分。

  •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购买商品是否可退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购买商品是否可退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这类人购买的商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要求退货的,尤其是当购买的商品超出其智力和年龄相适应的范围时,其监护人可以提出退货要求。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以及狭义的无权代理的相关知识

  • 结核病患者的义务

    患者在面对结核病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义务。首先,患者应向医务人员提供详细的个人健康信息,包括既往史、过敏史以及与易感结核病人接触的情况。其次,患者应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并且积极配合治疗过程中的要求,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同时,患者需向医务人员及时反

  • 故意伤害罪民事赔偿是否能够申请取保候审?

    根据中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如果对方拒不执行法院的判决或裁定,情节严重的,可以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如果情节特别严重,可以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于单位犯罪的情况,单位可以被判处罚金,并且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

  • 最新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
  • 正规收据样本
  • 出租屋失火怎样索赔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